首页/算命/正文

百家姓甄后面是什么 甄姓的起源(甄姓汉字书法演变过程和甄氏姓氏起源)

分类:算命作者:執念2025-02-27542

1、笔墨演化

2、姓氏读音

拼音:zhēn

注音:ㄓㄣ

汉字构造:摆布构造

造字法:瓦

简体部首:瓦

甄的部首笔划:4


总笔划:13

笔顺:横竖折竖竖横横竖横横折折捺

五笔86:SFGN

五笔98:SFGY

UniCode:U+7504

四角号码:11117

仓颉:MGMVN

GBK编码:D5E7

标准汉字编号:5409

检查,辨别:甄审。鉴别。甄选。甄录(挑选任命)。甄品(辨别批评)。甄拔(鉴别人才而荐举运用)。

制作陶器的转轮;制作陶器:甄陶(引伸为对于人的熏陶和培养)。

姓。

3、姓氏来源

源一:源于帝舜,以字或者身手为氏。

东汉圈称《陈留习俗传》:“舜陶甄河边,厥后为氏,出中山、河南二望。”唐朝张说《广州都督甄公碑》:“昔胡公绍舜,奄有大邦。楚子县陈,乃成乐园。当烈王之世,有陈通奔周,王觉得忠将,美其族,言舜居陶甄之职,命为甄氏,赐姓因生。”宋朝庄绰《鸡肋篇·甄氏旧谱·甄复》:“舜子商均后,周封于陈,为楚惠王所灭。至烈王时,有陈通奔周,王觉得周将,以舜居甄陶之职,命为甄,皆通以后而居中山,于邯郸为近。”

前说是帝舜在瓠子河边协助东夷部落人制作陶器,其子孙后人因职业、职官以“甄”为姓氏;这些甄氏后人,多数出于中山、河南这两郡的王谢。后二说是周灭商后,封帝舜子商均后嗣妫满于陈国(今河南淮阳),楚灭陈后,胡公妫满后嗣陈通因忠于周皇帝而被赐甄姓,并授陶正之官于洛阳,厥后人居于邯郸左近的中山国(郡)。

东汉与唐宋人的著作,有司马迁《史记》相干记录可考。今人胡尧据《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边”的记录,在《中国姓氏寻根》里考据说:“因为舜仁义慈祥,所居的地方国民纷繁前来归附,每每一年景村,二年景城邑,三年景都会,因而他烧陶之处很快构成一个城邑,叫做鄄城(在山东鄄城,古代甄、鄄通用)。舜有子孙留在鄄城任甄官,厥后就成甄氏。”

对于甄姓来源于帝舜,各地甄氏后人族谱也有记录:明万积年间进士黄淳为《广东甄氏族谱》序云:“甄氏之族,古谱谓舜陶于河边,遂取甄陶之义,而以甄为氏,是甄之先祖系出虞姚,盖亦轩辕裔胄也。”山东鄄城县甄庄和鱼台县东甄庄保管明嘉靖年间编修之《甄氏族谱》记录:“陈胡公生二子,长名犀,袭爵于陈,为申公;申公早卒,次子皋羊代立为相公,后退位于侄。周成王改封皋羊于甄为陶官,即陶甄故地,厥后世便以甄为姓氏。”此说与《史记·陈杞世家》所记相符合,并供给可考线索:即帝舜血缘胡公妫满的子孙,从河南陈地到鄄城陶甄故地,与帝舜先前“陶甄河边”留下来的甄氏子孙集合,从而组成了厥后牢固的甄姓。

依据史乘和谱牒的记录,能够公道推定:中华甄姓来源于帝舜,山东鄄城和河南淮阳乃甄姓之发源地。

源二: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期间鲜卑郁都甄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是甄姓族群中流入外来基因的主要的汗青期间。北魏孝文帝改华北近百个鲜卑族姓为汉姓,此中郁都甄氏改成甄氏。“郁都甄”乃“郁筑鞬”之异译,为东部鲜卑种姓,厥后这支甄姓开展成为河南的王谢。

源三: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清代早期,在满洲人、蒙前人、朝鲜人由接踵呈现了甄姓,构成了东北地域的甄姓的根底。

据史乘《清代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录:

(1)、满族富森氏,亦称敷臣氏,满语为Fuse Hala,汉义“繁殖的”,世居开原(今辽宁开原老城镇),后多冠汉姓为甄氏、珍氏等。

(2)、满族尼珠珲氏,亦称尼竺浑氏,满语为Nijuhun Hala,汉义“珍珠”,世居长白山区地,后多冠汉姓为甄氏、尼氏等。

4、得姓鼻祖

仲甄。甄本义为制造陶器,也是制造陶器所用的转轮。据《元和姓纂》记录,甄姓的始祖是皋陶次子仲甄。他们的先人便是那时为虞舜做瓦器的陶人,而依据考据皋陶“甄”字的本意,也便是古代做瓦器之人的意思。依据考据皋陶是虞舜时造律的大臣,假如甄氏是少子仲甄的儿女,则是以王父字为氏。故甄氏后人尊仲甄为甄姓的得姓鼻祖。

5、生齿散布

开展主脉:河北中山无极甄氏家族

古代,有“华夏甄氏无极枝”与“中山五姓甄第一”之称。《汉书》、《后汉书》记录,西汉前期,甄氏先祖已在中山无极境内聚居,在地盘合并中呈现高门大户,出名的人物有甄丰、甄邯、甄寻、甄阜等。到西汉末年,无极甄氏家族,已成为中山郡的“官吏王谢”。

东汉末年,无极甄氏家族与争霸全国的袁绍、曹操、司马懿三各人族联婚,受赐赏封,家境殷富,满门权贵。甄邯后嗣甄洛,先嫁袁绍子袁熙为妻,后被曹操子曹丕纳为夫人,生子曹睿。226年(魏黄初七年),曹睿称明帝,追谥母甄洛为文昭皇后,追赠外祖父甄逸为安乡侯,对于甄氏家族恩赐累巨万。外祖母逝世,封赠安喜君,魏明帝身穿凶服,亲临悼念,百官陪位。此后,有十数人受封公爵、侯爵和入朝拜官,时有“甄半朝”之称。无极甄氏家族步入昌盛期间。

两晋、南北朝,是社会大动乱期间。此时无极甄氏家族,仍朝中职官如云,坚持其公侯世卿位置。代表人物西晋有甄德父子,南朝宋有甄法护兄弟,南朝梁有甄彬父子,北朝魏有甄凝、甄琛、甄楷祖孙三代,北朝周有大数学家甄鸾等。甄德前后娶司马师、司马昭之女为妻,官至大鸿胪,加侍中、光禄医生。甄彬有“赎苎还金”之佳誉,深受梁武帝欣赏重用。甄琛是北魏三朝元老,官至吏部尚书,任内颇多建树,逝世后,孝明帝追赠其为孝穆公,并亲临祭祀,扶舆出殡。甄鸾北周时任司隶校尉、汉中郡守等职,是中国第一名体系研讨军事数学的学者,首要著述《五曹算经》、《五经算术》、《数术记遗》辑存于《算经十书》,并通晓天文历法,编有《天和历》,颁行十八年。

隋、唐代代,科举制度代替九品中正制,无极甄氏家族虽不及前时煊赫,但仍有很多人官居高位。如甄鸾子甄族为汾州刺史,孙甄绍为沁州刺史,绍孙甄封为宋州刺史。甄封第四子甄亶,是盛唐期间一颗刺眼的政治新星。他文武双全,博览经史文籍,通晓书法;八次挥师沙场,军功煊赫,五次出使藩国,政绩斐然,深得一代女皇武则天欣赏。开元年间,甄亶出任广州都督兼岭南按察五府经略讨击使,集南中国军政大权于一身。任职时期,努力改进岭南国民的寓居及医疗前提,为岭南地域的安宁和社会经济开展作出奉献。唐天宝年间甄济,在“安史之乱”中视逝世如归,以大智大勇保管时令。其子甄逢因父名未各国史而奔波,后得元稹、韩愈力荐,朝廷追爵甄济四品官。

甄姓名流见诸《二十五史》者59位,多数出于无极甄族。考其煊赫世系,可知河北中山无极甄氏家族,是中华甄姓氏族开展的主脉。

今世族人聚居最会合地域:广东“四邑”


今世中国甄姓族人聚居最会合、生齿最多之处,是广东省台山、开平、恩平、新会“四邑”。

据1451年(明朝宗景泰二年)及1580年(明万历庚辰年)的广东《甄氏族谱》记录,并对于七百余年前先祖墓葬考据:岭南甄姓族人,系出河北中山无极甄氏家族甄彬、甄琛、甄济支脉。南北朝至唐宋期间,宦途的无极甄族人,跟着官职迁调流寓各地,后有宗脉落籍广东。“安史之乱”后,甄济应上将来瑱之聘,到襄阳仕进,定居宜城。济翁后嗣甄廷宣,南宋高宗时考取进士,任国史修撰,出仕南京安庆州,定居安庆。廷宣翁孙甄善庆,南宋光宗绍熙癸丑科进士,任广东南雄州推官。善庆翁在任上逝世,宗子景福携眷扶父棺木回安庆,次子景贤落籍南雄珠玑里。景贤生四子,取名如金、如璧、如圭、如锡。次子如璧,即是岭南甄姓开族“始迁一世祖”甄舜河公。

南宋末年,因避战乱,甄舜河家族从南雄珠玑里向珠江三角洲二度迁徙。第一次,1273年(南宋度宗咸淳九年),为避战乱,舜河公率子世茂、长孙可立、曾经孙素善、仕达,百口从南雄沙水珠玑里迁往冈州(新会)大岳甄村落。第二次,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元军追击南宋王室攻下崖山,丞相陆秀夫背宋帝赵昺在崖门投海自杀,南宋覆亡。冈州人到处躲避兵祸,当时舜河公已八十高龄去世,由四世素善、仕达率族西迁新宁(台山)德性都(今开平新昌地域)。舜河族人在德性都新昌地域定居后,家业渐兴,生齿日旺。甄素善有五子十三孙,始居旺北,后分支霞坑;甄仕达有三子十三孙,始居石海,后分支簕冲。经由多少代繁殖,构成旺北、霞坑、石海、簕冲四大房系。“虽此间徙居他境者亦纷歧而足,而总以马蹄冈堡之四村落为大批。”(《岭南中山甄氏重建族谱序》)

四世素善儿女分支状况是:五世云谥(素善宗子),官任东莱府太守、云南提学副宪。他生五子,宗子畴卿居霞坑,儿女分支恩平淡塘和锦地冈、阳春、台山冲蒌霞洲和下川岛;次子余卿裔居新会城;其他三子遂卿、奇卿和益卿裔居旺北,分支台山三合、开平金鸡镇盘村落和广西。五世云嵩(素善次子),生一子善卿,搬家广东高州。五世云聚(素善三子),官任广西巡检,生三子仁伯、仁长、仁寿,仁长裔居广东德庆。五世云岫(素善四子),生三子达明、理明、得明;五世恩佑(素善五子),生一子仁日,裔居状况族谱未见记录。

四世仕达儿女分支状况是:五世连山(仕达宗子),官任连州太史,生四子昆祥、手足昆季、昆彦、昆政,裔居石海,分支新会五显冲、恩平那吉镇等地。裔孙甄松年,清干隆己酉科进士,诰授奉政医生,历任文渊阁校阅,武英殿分校,金殿傅胪,内廷方略馆纂修等职,是嘉庆天子的教师。逝世后,干隆天子赐御葬,坟场在新宁德性都,建有石牌楼和石狮子。五世台山(仕达次子),生三子广阔、广遂、广安,由石海搬家开平仙塘(沙塘镇),分支恩平沙湖和电白县。五世云山(仕达三子),生六子文保、文益、文卿、文质、文子、昆泽,裔居簕冲,分支台山县花瓶、上川和阳江、南海、始兴、遂溪、惠州及广西等地。

跟着支脉繁殖,甄姓族人遍及广东、广西各地,但首要聚居在广东台山、开平、恩平、新会,构成以“四邑”话为谱系特点的岭南甄氏宗族血轮。清朝从前,甄姓族人向外埠搬家不多,清初仍坚持着旺北、霞坑、石海、簕冲四大村落聚居为主的格式。厥后,生齿、房派日增,才逐步呈现大批向外迁徙的势头。从1736年(清干隆元年)起,四大房系子孙前后向台山县海宴地域大范围迁移,在该地建成甄姓人聚居的村落乡。厥后,又有很多舜河子孙到台山县的广海、三合、冲蒌、端芬、白沙、下川岛等地落户。

雅片战斗后,帝国列强在广东沿海掠取便宜的劳能源,甄舜河子孙也参加了“契约华工”的队列,跟着汗青的提高,华裔位置改进,出洋的人更多,这成为甄族后人向外开展的主要出路。香港、澳门开埠后,大批甄族人又到两地营生,从事做生意和各类职业。据不完整统计,甄舜河子孙在香港、澳门定居的有三万多人,移民外洋的有近五万之众。他们散布在美国、加拿大、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委内瑞拉、墨西哥、哥斯达黎加、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度。此中,在美国的人数最多,尤以三藩市、洛杉矶、纽约、波士顿、芝加哥等都会为会合。客居外洋及港澳的甄族人,还建立了“甄氏宗亲会”,三藩市的“甄舜河堂”组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月,是甄姓族人在外洋始建的“第一堂”。这些组织,春联系宗亲,沟通乡情侨情,创办各类福利事业,加强对于祖国度乡的凝集力,发扬了应有的感化。

宋代期间,甄姓约莫有近4万人,首要会合于山东,约莫占甄姓总生齿的42%。其次散布于湖南、陕西、浙江、河南等地。

明代期间,甄姓约莫有2万2千人,陕西为甄姓的第一大省,约占甄姓总生齿的30%;其次散布于河北、山东、山西、河南、湖南等省。

今世甄姓的生齿约莫有35万,为第二百三十位大姓姓氏,约莫占全国生齿的0.028%。自北宋以来1000年中,甄姓生齿的添加率是呈∨形的态势。河北是甄姓的第一大省,约莫占全国甄姓生齿的43%。全国甄姓首要散布在河北、黑龙江、河南三省,约莫占甄姓总生齿的70%。其次散布在广东、山西、安徽、北京、山东、辽宁、湖北、天津等省市。

另据统计材料表现,当代中国甄姓生齿不多,但播迁散居面很广。1988年3月,沛县、鱼台县甄姓合修族谱,范畴竟及江苏、山东、安徽、河南、河北五省二十五县二百余村落乡。河南嵩山地域甄姓生齿达6万之众,遍及30余县市。别的,湖南、江西、福建、台湾等省和东北、西北地域均有甄姓人寓居。

6、家谱文献

浙江浦江浦阳汭溪甄氏宗谱,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甄家楼甄氏族谱,清代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新会甄氏族谱,黄淳序,清代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天津豆张庄甄氏家谱,中华民国 二年(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

开平旺北甄氏族谱,中华民国 二年(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

无极甄氏族谱简编,刘宗诚,1995年9月盘算机排版打印本

7、郡望堂号

郡望

中山郡:《郡望百家姓》云:甄氏望出中山。战国时为中山国。秦朝为巨鹿郡领地。汉高帝置中山郡,治所卢奴,在今河北省正定县。汉景帝后改成中山国,相称于今河北省北部地域。

堂号

还金堂:源出典故“甄彬还金”。

中山堂:由于甄氏的郡望为中山,所以得此堂号。

舜河堂:2006年由甄氏后人建立于美国纽约。

8、字辈排行

山东庆云,唯丛正佳友承兆在宗文永怀绍祖宪言嗣敬敦伦西易力祥志

江苏沛县,唯丛正佳友承兆在宗文永怀绍祖宪言嗣敬敦伦西易力祥志

江苏邳州甄家庄,玉安允学凤宪华光(无后续辈份。甄家村落有长房,二房,三房;其余没有房头)

山东鱼台,守怀天西红恩远瑞福吉隆昌

山东阳谷,堂守怀天西洪恩远

山东平邑,学德宜光自制守成

山东鄄城,奸诈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安徽六安,潓仁良大守善自昌礼隆学士德宜元长蕃昌福寿文焕典章功多骏业瑞映华堂恩厚培祖开泰三阳天行正健君相奋强地宁宽大万物依方贵和时利山河兴隆

江苏睢宁,明怀秀方计(庭)

四盘缠阳,应加文天正国永明万代兴发德顺路光

湖南甄氏一支,子汝才如洪印为宫

河北邢台一支,子本英从玉,守进聚奉廷,成清永长庆,福禄有久思,天广存宝利,全明德志才,兴生延万顺,高占旺世启

新乡长垣甄庄村落,德林俊其宪

山东滕州,凤自清成宗,奸诈传家远

9、姓氏名流

甄邯,西汉,不详,中山无极(今河北无极),大司马、承新公

甄丰,西汉、新朝,?一10,不详,更始将军、广新公

甄宇,东汉,不详,北海安丘(今安丘西南),太子少傅

甄后,三国,183-221,中山无极(今河北无极),文昭皇后

甄鸾,北周,535―566,中山无极(今河北无极),数学家

甄彬,南朝梁,不详,中山(今河北定县),益州录事从军兼婢县令

甄琛,北朝北魏,不详,中山无极,侍中

甄密,北朝北魏,不详,中山无极,北徐州刺史

甄权,唐代,约541―643,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名医

甄立言,唐代,545—?,许州扶沟,名医

甄济,唐代,?—766,定州无极,文士

甄完,明代,1392-1465,浙江新昌,河南左布政使

甄谊,明代,不详,西安,同知长沙府事

甄士隐,小说《红楼梦》

甄嬛,小说《后宫甄嬛传》,电视剧《甄嬛传》

———————————–

文章《百家姓甄后面是什么 甄姓的起源(甄姓汉字书法演变过程和甄氏姓氏起源)》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本文地址:http://www.deiguo.com/a/11518763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