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氏
散布地域
宁夏凉州郡,甘肃武威郡,湖北武陵郡。
汗青根源
「安」源出
安氏出自西域少数民族,略有三支﹕一﹕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汉灵帝时安眠国(伊朗东北部)太子安清,专心梵学,来到那时的都门洛阳定居(见本网的「安世高」段,厥后有安氏。南北朝时又有安眠世子来到中国定居,亦为安氏。二﹕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安迟」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华夏,代为汉姓「安」氏。三﹕为「昭武九姓」之一。(见「何」姓),安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一带。一度归唐代统领,唐高帝永徽年间归附华夏,后为安氏。又,唐代胡人安禄山本姓康氏,冒姓安氏。
迁移散布
先秦期间,安姓很少为人所知。进入东汉今后,安姓首要勾当在华夏和河西走廊地域。唐代,是安姓开展比拟快的期间,但因安禄山之乱,河南一带的安姓改了其余姓氏,生齿有所削减。宋代期间,安姓约莫有14万人,约占全国生齿的0.19%,排在第九十位。安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安姓总生齿的25%。在全国的散布首要会合于四川、山西、河南、河北四省,约占全国安姓总生齿的74%,其次散布于陕西、山东、广西、甘肃、浙江、福建。全国构成了以四川I和豫、冀、晋为中间的安姓凑集区。明代期间,安姓生齿急剧削减,约莫有8万多人,约占全国生齿的0.09%,排在第一百五十位今后。在全国的散布首要会合于贵州和山西两省,约占全国安姓生齿的40%。贵州为安姓第一大省,占安姓生齿的21%。其次散布于河北、江苏、四川、陕西、山东、河南,这六省的安姓又会合了51%。宋、元、明时期,安姓生齿削减良多,其散布总格式变更不大,生齿首要由北标的西南和东南迁徙。全国构成以川贵、晋冀豫为中间的安姓凑集地。
今世汉族安姓的生齿170万,为全国第一百一十位姓氏,约莫占全国生齿的0.14%。从明代至今600年中安姓生齿由8万增到170万,达21倍,安姓生齿的添加速率高于全国生齿的添加速率。自宋代至今1000年间,安姓生齿的添加率是呈V形的态势。安姓在全国的散布今朝首要会合于河北、安徽、山东、辽宁四省,约莫占全国安姓总生齿的45%,其次散布于河南、黑龙江、山西、甘肃、陕西、贵州,这六省的安姓又会合了37%。河北为安姓第一大省,占安姓总生齿的13%。全国构成了以渤海湾地域为中间,向西抵甘肃和向南达安徽的延长形、高比率安姓散布带。安姓散布很广,但在人群平分布不平衡。安姓在人群平分布频次表示图标明:在京津冀、晋陕宁、甘肃大部、青海东部、四川北段、贵州北部、豫鲁大部、湖北西北、安徽北部、江苏西北、内蒙古大部、黑吉辽,安姓占本地生齿的比例普通到达0.24%以上,中间地域可达0.6%以上,以上地域掩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2.4%,该地域寓居了约莫69%的安姓人群。在内蒙古东北部、山东东部、河南南部、湖北大部、皖苏中部、云南、川贵桂大部、重庆、湖南西部、新疆西北,安姓占本地生齿的比例在0.12%一0.24%之间,其掩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4%,该地域寓居了约莫23%的安姓人群。
家族名流
安禄山:(703—757),营州柳城(在今辽宁向阳)人,原名轧荦山,本姓康。母为突厥人,后因其母嫁与胡人安延偃,改姓安,改名禄山。他懂蕃语,身体魁梧,勇猛善战,被幽州节度使张守养觉得子,后升任平卢戎马使、营州都督等职。742年升为平卢(治地点今辽宁向阳)节度使,天宝三年兼范阳(治地点今北京)节度使、河北采访使,天宝十年又兼河东(治地点今山西太原)节度使。他身兼三镇节度使,暗里扶植胡将,蓄养战马,拉拢汉族失意文人,末了具有精兵15万,号称20万。他深知唐代统治者的糜烂,又为和杨国忠争权,于755年冬在范阳起兵反唐,举兵南下,攻陷重镇洛阳。756年,于洛阳称大燕天子,国号燕,建元圣武。后举兵西进,破潼关下长安,大举屠戮。757年,因欲立安庆思为太子,被其宗子安庆绪杀逝世。
以上是安姓的来源 安姓由来的相干内容,想理解更多起名相干常识,请继续关注网。
文章《安姓的起源 安姓由来》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