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人们,将一个日夜划分为十二个时段,作为平常糊口中运用的计时方法。
这十二个时段,就被称作十二时候,而这每个时候,还各有奇特的别称。
那末就让我们一同来理解,十二时候的别称都是哪些。
子时:半夜,别名半夜、中夜,是十二时候的第一个时候,即北京工夫23时至01时。“半夜”一词常被古代文人用于诗词当中,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和“不幸半夜虚前席,不问百姓问鬼神。”(李商隐《贾生》)等。
丑时:鸡鸣,别名荒鸡,是十二时候的第二个时候,即北京工夫01时至03时。“鸡鸣”一词,源于《春秋左传公理》中“鸡鸣而食,唯命是听”之句。早于此例的句子里,即或者有“鸡鸣”,也均非特指工夫,而仅仅是暗示“鸡叫了”这类状况。如:“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诗经·风雨》)
寅时:平明,又称拂晓,凌晨,时是夜与日交接之际,即北京工夫03时至05时。在《史记·李将军传》中,用了“平明”这个词,如:“平明,李广乃归其雄师。”至于厥后的诗词中就用得更多了。
卯时:日出,别名日始,指太阳方才露脸,即北京工夫05时至07时。在古代诗文中,人们运用“日出”这个工夫名词的例子很多,比方《史记·封禅书》载:“以递日出。”
辰时:食时,别名早食,也便是用饭工夫,即北京工夫07时至09时。“食时”一词,早在《礼记》中就呈现了。比方:“故正人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医生不坐羊,士不坐犬。”(《礼记·坊记》)
巳时:隅中,别名日禺,邻近午时时,即北京工夫09时至11时。《淮南子·天文训》最先呈现“隅中”一词:“……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文章《十二时辰对照表属相 中国传统文化讲解:十二时辰别称》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