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起名/正文

魏姓现状 魏姓的来源

分类:起名作者:迷戀你一場2025-02-25527

魏姓的根源

1、根源有四。

一、源出隗姓。

在夏商期间,西北部落的隗姓鬼方中一支寓居于魏地的部落终究开展成为了国度,即魏国,商末隗姓魏国在今陕西兴平西的马嵬坡,地处秦岭首阳山的北麓、渭河中游。商末周文王灭隗姓魏国,子孙以国为氏。隗姓魏氏的汗青最少有4000年。隗姓魏商,国小势弱,不见于经传,隗姓魏氏现实上埋没于姬姓魏氏当中。

二、源自姬姓。

商末周文王霸占隗姓魏国之地,封其亲属于魏国,这是姬姓魏国的始封之地。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毕公高于毕,在今陕西咸阳北,是为毕国。迁封魏国于山西芮城东北的魏城。春秋时,毕公高的后嗣毕万辅助晋献公,于公元前661年灭了姬姓的耿、霍、魏等小国,晋献公封毕万于魏地,树立了另外一个姬姓魏国。公元前445年传至十二世孙魏斯,即魏文侯,于公元前403年自立为诸侯。公元前369年,魏惠王与韩、赵一同瓜分了晋国,树立了强盛的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再传三世到魏王假,于公元前225年被秦始皇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姬姓魏氏的汗青最少有3100年。

三、源自芈姓。

战国时秦国大臣穰侯魏冉,是秦昭王母宣太后之弟,为芈姓以后裔。秦武王逝世后,秦国发作了内哄,魏冉拥立武王之异母弟嬴则,是为秦昭王,魏冉初为将军,后持久任秦相,封于穰,今河南邓州,号穰侯,五国合纵破齐国后,加封陶邑,今山东定陶北。魏冉之族当为芈姓魏氏,这支魏姓的汗青最少也有2300年。

四、出自异族的改姓。

我国的魏姓同其余姓氏同样,不竭与其余民族交换,互有基因的活动。异族参加魏姓群体的事情首要有:南北朝西魏氐人有魏姓,清代满洲八旗姓倭彻赫氏族团体改成汉姓魏,族人后多成为汉族。

2、迁移散布,凑集地

先秦期间,魏姓最初活泼于陕西、山西、河南地域。两汉至唐代,魏姓首要的勾当地域在北方和华夏。唐代今后,魏姓已经进入了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和两广地域和福建,特别是华夏二次南下移民福建时,魏姓大量进入闽南。明末永乐年间魏姓始人台湾。

宋代期间,魏姓约莫有34万余人,约占全国生齿的0.44%,排在第五十一名。魏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魏姓总生齿的17%。在全国的散布首要会合于四川、江西、山东、河南、安徽,这五省魏姓约莫占全国魏姓总生齿的64%,其次散布于河北、江苏、福建,这三省的魏姓又会合了21%。全国构成了以四川、赣皖苏、鲁豫冀为中间的三大块魏姓凑集地。

明代期间,魏姓约莫有45万余人,约占全国生齿的0.49%,为明代第四十八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生齿纯增加率是20%,魏姓生齿增加比全国生齿的增加要快很多。在全国的散布首要会合于福建、江苏、江西,这三省魏姓约莫占魏姓总生齿的43%。其次散布于浙江、山东、湖北、河北,这四省的魏姓又会合了32%。福建为魏姓第一大省,占魏姓总生齿的19%。宋元明600余年,魏姓散布总格式的变更是:其进口首要向江南地域迁徙。全国构成了闽赣、苏浙鲁两大块魏姓凑集区。

3、郡望堂号


【堂号】

"九合堂":春秋时晋有医生魏绛。山戎向晋请和,绛向晋君说和有五利。于是晋便和左近的少数民族山戎等缔结了友爱合同。8年当中,晋国九合诸侯,称为霸主,都是魏绛的功绩。魏姓因巨鹿为望,故也以"巨鹿"为其堂号。

【郡望】

巨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郡,治地点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相称今河北白洋淀、文安洼以南,南运河以西、高阳、宁晋任县以东,平乡、威县以北、山东德州、高唐、河北馆陶之间地。汉朝至北魏相沿相沿。汉后大抵相称于今河北平乡以北及晋县一带。

任城:今山东微山县一带。

4、魏姓血型

魏姓人群的血型散布总的是:O型占32.9%,A型占28.7%,B型占29.3%,AB型占9.1%。

5、今世魏姓的散布


今世魏姓的生齿已近570万,列在全国第四十四位,约莫占全国生齿的0.45%。从明代至今600年中魏姓生齿由45万增到504万,增加了11倍多,魏姓生齿的增加速率低于全国生齿的增加速率。自宋代至今1000年中魏姓生齿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散布今朝首要会合于河南、四川、河北三省,约莫占魏姓总生齿的28%,其次散布于湖北、陕西、山东、江苏、甘肃、安徽,这六省又会合了32%的魏姓生齿。河南为今世魏姓第一大省,寓居了魏姓总生齿的9.6%。全国魏姓的散布构成了秦川、豫冀两块魏姓凑集区。在600年时期,魏姓生齿活动的水平和标的与宋元明时期有很大的差别,由东南部向华夏、华北人群回迂非常的强劲,特别突出向西部四川的迁徙。 ()

在甘肃大部、宁夏、陕西南部、青海东部、内蒙古中西和东北、川渝北部、湖北西端、冀鲁津接壤地域、吉林大部、黑龙江东南,魏姓占本地生齿的比例普通在0.81%;中间地域可达2.6%以上,上述地域掩盖面积约占了总疆土面积的17%,寓居了约莫34%的魏姓人群。在河南、晋冀鲁大部、陕西北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京津、辽宁、吉林西北角、黑龙江中部、皖苏北部、湖北西部、川渝中部、贵州中部、福建东北部,魏姓占本地生齿的比例普通在0.54%—0.81%之间,其掩盖面积约占疆土面积24%,寓居了约莫34%的魏姓人群。


文章《魏姓现状 魏姓的来源》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本文地址:http://www.deiguo.com/a/1548352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