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起名/正文

姓氏的来源 司寇姓的来源

分类:起名作者:学屌2025-02-25946


司寇姓的根源

1、根源有四。

一、源于己姓,出自西周期间颛顼帝后嗣苏国国君苏忿生的官职,属于以官职称呼为氏。

据史乘《通志·氏族略》记录,颛顼帝的后嗣古苏国国君苏忿生,助周伐商,因而在西周王朝树立后,出任周武王姬发部属的大司寇,他辅助周武王不变国度次序,保证社会治安,很有政名。周武王再赐封其邑于苏地故乡十二邑(今河北临漳一带),复建有苏国,国都于温(今河北衡水景县)。不断到战国中期的周安王姬骄六年(公元前396年),苏国被狄族击破,末代君主苏明自杀,族人分离逃往卫国,苏国遂灭。在苏忿生的后嗣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呼为姓氏者,称司寇氏,后有省文简改成单姓司氏、寇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二、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期间卫国大司寇公孙兰,属于以先祖官职称呼为氏。

卫国的司寇氏,最先该当出自卫康叔,他曾经为周王室的大司寇,其子孙以先祖官职称呼为姓氏,称司寇氏。但普通皆按史乘《通志·氏族略》的记录,以为卫国司寇氏出自卫灵公的后嗣。春秋后期,卫国君主卫灵公姬元(公元前534~前493年在位)有个儿子叫令郎郢(姬郢),生公孙兰,后在卫国担当司寇之职。公孙兰的儿女叫姬亥,他就以父亲的官职称呼为姓氏,称司寇氏,因而史称其为“司寇亥”,曾经在战国早期的周元王姬仁七年(卫出公姬辄后元八年,公元前469年)夏历5月与褚师一同发起了驱赶卫出公的运动,厥后卫出公复国,褫夺了司寇亥的权益。

在司寇亥的后嗣子孙中,多以先祖官职称呼为姓氏,称司寇氏,后有省文简改成单姓司氏、寇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比方秦代末期的秦二世嬴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废为卫角君姬角为庶人,强迁其家族于荒芜的上谷郡(今北京昌平),传八代孙有一位人叫作司寇恂,后简改成寇恂,是两汉之际的出名风波人物,东汉王朝的建国勋绩,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三、源于夏、商主持治安刑狱的官职,属于以官职称呼为氏。

近有学者说,“在商王朝和西周初年的铜器铭文和卜辞中均未见司寇之官名,因而司寇之官称是西周今后的官位。”这是过错的。其实,据文籍《礼记》的记录,夏、商期间就已有司寇这一官职,本能相称于厥后秦、汉、魏、晋期间的司隶校尉,宋、明、清期间的刑部尚书,本日的法律部部长,主持开国之三典,辅助君王片面处置法令、法律事件,详细办理司律、刑法、牢狱、纠察、治安等,是直接掌有生杀大权的重臣。到了周王朝树立今后,改称“司寇”为“秋官大司寇”,也便是秋官府司的最高行政主座,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期间,司寇已经是王朝的重臣,被列为六卿之一。在周恭王姬繁麇(姬伊扈、姬扈,公元前974~前966年在位)﹑周懿王姬囏(公元前965~前954年在位)期间的铜器铭文中,已经记录了有关司寇的汗青。

四、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期间宋国大司寇子牛父,属于以先祖官职称呼为氏。

司寇牛父,本名子牛父,是春秋期间宋武令郎司空(公元前765~前748年在位)的侄儿,其父便是宋武公的兄弟司徒皇父,哥哥是宋军上将子谷甥。传说,司寇牛父勇猛非常,精车战,是宋武公在朝期间的有力助手。从宋戴公在位时期起,北方游牧部落长狄民族领袖鄋瞒就常常发起入侵华夏的战斗,到了宋武公继位以后,一反其父宋戴公的让步让步、以财乞降的政策,果断予以还击。他派能征善战的兄弟司徒皇父率军抵挡,在出名的“长丘之战”中(今河南封丘),司徒皇父率左军,子谷甥率右军,司寇牛父则以驷乘充中军主力,与长狄于长丘睁开鏖战,宋军一举战胜长狄部落,并俘获其部落领袖之一的缘斯。但在战役中,司徒皇父、令郎谷甥、司寇牛父皆战逝世。宋武公果断发起的“长丘之战”,为宋国在今后很长一段工夫内的安稳开展奠基了根底。

2、迁移散布,凑集地

司寇复姓生齿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四十一名,在复姓中排序为第三十三位。司寇氏与司空氏类似,刚呈现时均指官职称呼。在夏、商、周诸朝就有司寇一职,主持治安、纠察、刑狱。周代期间曾经称为秋官大司寇,此官职的称呼也广为传播,在周代被列为六卿之一。周武王树立周代时,古苏国国君曾经任周代司寇,他的子孙中就有了司寇氏。

司寇的另外一支构成于鲁国。西周王朝的很多王族和贵族多数在鲁国,所以也有大概司寇姓当时已构成,比方司寇惠子就有多是苏忿生的儿女。南北朝期间的南朝宋(约公元前五世纪)时,将顿丘郡改置徐母平昌郡,治地点顿丘。司寇氏族人初期首要勾当于华夏地域,不断到南北朝期间,皆在河南、河北等地繁殖,并在河南北部构成王谢,以平昌郡为郡望。厥后因为很多司寇氏复姓皆简化为司氏或者寇氏,使本来就不多的司寇氏祖人数更加希少。

现在,司寇氏族人在北京、上海、辽宁、河南等地均有少许散布。

3、郡望堂号

郡望

顿丘郡:汉代早期置顿丘县,当时辖地在今河南清丰西南一带地域。顿丘郡始建于西晋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治地点顿丘(今河南清丰),下领四县,当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清丰、濮阳、内黄、南乐、范县等地。南北朝期间的北齐曾经废黜。唐代至五代十国期间,曾经以顿丘为澶州治所。

平昌郡:即顿邱郡。据《宋书·州郡志》的记录:“顿邱,二汉属东郡,魏属阳平,晋武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分淮阳置顿邱郡,县属焉。”当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清丰县。南北朝期间的南朝宋国(公元五世纪),将顿邱郡改成徐州平昌郡,治所仍在顿邱,当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中部地域。

冯翊郡:秦代期间置郡,汉武帝太始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配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当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三国期间曹魏国改左冯翊置郡,治地点临晋(今陕西大荔),当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域。北魏期间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

河南郡:秦代期间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成河南郡,治地点雒阳(今河南洛阳),当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流,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域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域,下辖二十二县,大抵相称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期间既都洛阳,为进步河南郡的位置,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代期间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代期间的河南郡。元代期间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期间均为河南府。中华民国 期间建为河南省,不断持续至今。

堂号


顿丘堂:以望立堂,亦称澶州堂。

平昌堂:以望立堂,实同顿丘堂。

冯诩堂:以望立堂。 ()

河南堂:以望立堂。


文章《姓氏的来源 司寇姓的来源》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本文地址:http://www.deiguo.com/a/15871189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