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姓的根源
1、根源有三。
一、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的儿女,以国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及《文献通考》等材料所载,周武王有弟叔颖被封于赖国,至鲁昭公四年为楚灵王所灭,厥后以国名为氏。史称赖氏正宗。是为河南赖氏。
二、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的后嗣,以国名为氏。
据《中国史稿》、《炎黄源流史》等材料所载,炎帝后嗣有四支,属于古羌族的四个氏族部落。此中一支是烈山氏。古时烈与厉通,又音赖、故烈山氏、厉山氏、赖山氏皆同。古时的烈山氏寓居在山西汾水流域,后有一支东迁,于商朝在河南厉乡县建赖国,依靠于商代。周武王伐商时,赖人南迁,厥后承受周武王的子爵封号,为赖子国(今河南省息县包信镇)。春秋鲁昭公四年,楚灵王灭之,其族人迁至鄢地,厥后裔以国名为氏,称赖氏。是为湖北或者河南赖氏。
三、源自少数民族有赖姓:
①阿昌族赖姓源于阿昌语“喇来”,因其尾音与汉语“赖”字谐音,故姓赖。
②别的满、台湾土著、蒙古等少数民族均有赖姓。
2、迁移散布,凑集地
起源地
赖姓起源于今河南省境。
3、郡望堂号
郡望
颍川郡:秦王政17年置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州),相称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县地。此支赖氏,其开基鼻祖为叔颖。
南康郡:晋太康三年置郡。东晋移治赣县,相称今江西省南康、赣县、兴国、宁都以南地。此支赖氏,为赖光以后。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相称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流,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域及黄河以北原阳县。
河内郡:楚汉置郡。相称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域。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阳)。
松阳郡:旧县名,在今浙江省西南部,1958年吊销,并入遂昌县。此支赖氏,其开基鼻祖为晋代的赖光。赖光3世孙遇公,晋宁丰年间任江东太守,上书朝廷,晋帝御笔亲书《松阳郡》封松阳为郡。明成化二十二年江西赖氏宗族配合约定尊遇公为江西赖氏鼻祖,称松阳赖氏。
堂号
颍川堂:赖氏族谱载:“赖氏之先本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三子仲叔九代之孙颖公。宣王时锡封颍川,是为赖国。颍公以后,计十四世而国并于楚,子孙遂隐居颍川,以赖为姓,以颍川为郡焉。”故颍川为赖氏发源之地,堂号颍川源此。颍川,考其地在今河南省信阳县。
秘书堂:唐朝赖棐,从小聪慧,7岁会写文章。20岁通九经百家之言。乾元中,中了进士,拜崇文馆校书郎。他不肯干,退居乡里,人们把他的家叫做“秘书里”。
别的,赖姓的首要堂号另有:“南康堂”、“河南堂”、“西川堂”、“松阳堂”、“五常堂”、“五美堂”、“锡美堂”、“怀德堂”、“积德堂”、“思敬堂”、“水声堂”等。
4、得姓鼻祖
叔颖。周代为黄帝姬姓后嗣姬发所建,为增强其统治,武王大封同姓诸侯。据史料所载,周武王封其弟叔颖于赖(今河南省境),鲁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赖被楚灵王所灭,厥后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赖姓。故叔颖则被尊为赖姓鼻祖。
汗青上因为赖国被楚所灭,赖姓人在流亡中曾经改姓罗、姓傅,所以海内有些处所罗、赖、傅三姓联宗。到了汉朝,因为战乱,赖姓大量南迁,从河南迁移到浙江松阳。东晋隆安2年(398)赖庄之子赖遇任江东太守时,奏请朝廷准予他以松阳为府第,天子恩准并御笔题写“松阳间家”匾赐赖遇,赖氏便成为本地的王谢。厥后裔迁江西宁都、福建汀州、清流、上杭、永定、宁化、永春、漳州及广东之程乡(今梅州)、镇平、平远等地。
现今排在第98位,约占全国总生齿0.18%,约250万人。
文章《赖姓猪年最好听的名字 赖姓的来源 好听的名字》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