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在浩大无边的宇宙天体中划分出的二十八星宿,即:
东方青龙七宿:角(蛟)、亢(龙)、氐(貉)、房(兔)、心(狐)、尾(虎)、箕(豹);北方玄武七宿:斗(獬)、牛(牛)、女(蝙)、虚(鼠)、危(燕)、室(猪)、壁(蝓);西方白虎七宿:奎(狼)、娄(狗)、胃(雉)、昴(鸡)、毕(鸟)、觜(猴)、叁(猿);南边朱雀七宿:井(犴)、鬼(羊)、柳(獐)、星(马)、张(鹿)、翼(蛇)、轸(蚓)。
古圣先贤在冗长的“仰观天文”的过程当中印证到玉轮天天从一宿挪动到下一宿。“镇星”(即土星)每一年从一宿挪动到下一宿,太阳每一年沿着二十八星宿转一周,约13天挪动一宿。
古代中国用二十八宿暗示斗极七星辰柄所指的方位。《尚书·舜典》称“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意思便是以斗极七星来断定日月五星的运转周期。而《尚书·尧典》中所谓的“分至四神”,即前人所说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边朱雀、北方玄武。这一说法标明中国初期星象在6000年前已构成系统。
中国古代曾普遍盛行“斗极历法”,只是没有直接运用这个称号罢了。《鹖冠子》有云:“斗柄指东,全国皆春;斗柄指南,全国皆夏;斗柄指西,全国皆秋;斗柄指北,全国皆冬”。这便是使用斗极历法判别时节。别的,斗极七星也用于夜间计时,每转30度即为一个时候。
斗极星是与二十八宿一同环绕北极星扭转的,因而斗柄(以斗极七星的第六颗星和第七颗星的连线为准)永久指向统一个恒星星座,即二十八宿的斗宿。故而,二十八宿记载四时的工夫并不是平分,而是春秋季数多,冬炎天数少,并且因为岁差 的缘由,历代还会有所变更,这与历代察看者地点纬度有关。
这便是古代最具适用的天文历法——与古二十八星宿息息相干的斗极历法。也便是说,前人依据初昏时观察到的二十八宿某一宿在星空的地位,就能推知今朝是一年里的甚么季节。
据此可知,二十八宿最先来源于中国陈旧的斗极历法,在古天文中,二十八星宿群又被作为步天尺,即天星运转轨迹履历进程的标志。这些在玄门法典《万法归宗》里的“步天歌”中有十分具体的记录。
文章《北斗星宿名 古代中国历法 二十八星宿与北斗历法》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