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 后人将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并称为“二王”。
王羲之出生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从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那时的书法名手。王羲之(321—379年,或者303—361年)字,字逸少,号澹斋,本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搬家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进修书法。王羲之摹仿卫书不断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本人却老是认为不称心。
因常听教师讲历代书法家好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于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发生了钦羡之情,并决计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鼓励本人。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处所,老是跋山渡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聚了大批的书法材料。
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乃至茅厕的表面,都摆着凳子,安顿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构造好的字,就顿时写到纸上。他在练字时,又凝眉苦思,以致废寝忘食。
他以为养鹅不只能够熏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身形姿态上贯通到书法执笔,运笔的事理。有一天朝晨,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川风景,船到县禳村落左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晃摆的容貌,磨磨蹭蹭的形状。
王羲之看得入迷,不觉对于这群白鹅动了倾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讯问左近的羽士,但愿羽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
羽士说:「假使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誊写一部道家摄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容许了羽士提出的前提。这便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王羲之的出身年份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期间出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暮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解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作风和蔼天然,笔势婉转委婉,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全国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1]
中文名
王羲之
外文名
Wang Xizhi
别 名
王右军、王会稽,字逸少
国 籍
东晋
民 族
汉族
出身地
琅琊(今山东临沂)
出身日期
公元303年,一作321年
去世日期
公元361年,一作379年
职 业
官员,书法家
信 仰
玄门
首要成绩
创作书法
代表作品
《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兰亭集序》《眉月帖》
称 号
书圣
后代子孙
王献之等
身 高
七尺有余
文章《王羲之与王献之合称为什么 王羲之属什么生肖,宋朝王羲之和王献之分别属什么属相?》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