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天地、七星、八卦、九宫和十方俱灭
一元:一元之数,万物开泰。
气功术语,有两种诠释:(1)、指宇宙的开端和人在未出身前的浑沌形态。《关尹子·二柱》:‘先想乎一元之气,具乎一物。执爱之以合彼之形,冥观之以合彼之理,则众存焉。‘‘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以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2)、谓世运时会之数。《皇极经世》:‘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为一运,三十运为一会,十二会为一元。‘仙家引伸此说,谓人能得一元者,可享长命之运。《玄珠心情注》:‘世有得之一元,便能艰辛孤单,冥心练形,天然神凝形释,骨血都融。‘
两仪:两仪之数,浑沌未开。
两仪,二者二数也,两者平衡也,仪者“神”也,“神”者仪态万千之谓,中国古代哲大名词。出自《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指寰宇或者阴阳。综合历代易学家的理论,两仪统共有七种说法:寰宇、阴阳、奇偶、刚柔、玄黄、天地、春秋。可是大都指的是阴阳的寄义。这些说法尽管称号差别,可是本质都是同样的,都是指具备两种对峙性质并能化生出其余东西的事物或事件的风致,他们都是从太极划分出来的。明显,阴阳的观点并非易经的原文来出来的。是后代的易学家提出来的。阴阳学说大约是在战国期间提出来的。
三才:三才之数,寰宇人和。
三才为五格中天格、人格、地格的总称。三才配置便是指“天格、人格、地格”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之生克干系。“三才”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种宇宙形式,它把天、地,人当作是宇宙构成的三大体素,并作为一种剖析框架使用到各个范畴。这三大体素的功用和实质,人们习气用天时、地利、人力(某人和)这类浅显的言语来表述它。
四象:四象之数,待于生发。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从卦形上看,便是在两仪的阳爻上再辨别生出来一阳或一阴。如许就构成了成为老阳(太阳)少阴。在对峙面的阴爻再生出来一阴或一阳,(成为老阴,或太阴)和少阳。所谓的四象,便是意味着春夏秋冬,或金木水火,或东南西北均可以。四象的本质便是阐明着在阴阳的根底上生出新的阴阳来,意味着阴阳的进一步变更。四象源于中国古代星相学,指的是东方苍龙(青龙)、西方白虎、南边朱雀、北方玄武。古时人们将天上的星座分为二十八宿,因为欠好影象,便将其分为四部份,以一动物的抽象替代,称为四象。“四象”作为方位,先秦的《礼记·曲礼》已有记录:“行前朱鸟然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疏》:“前南后北,左东右西,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
五行:五行之数,轮回相生.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以为大天然由五种因素所组成,跟着这五个因素的隆替,而使得大天然发生变更,不单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轮回不已。五行学说以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根本物质的运转(运动)和变更所组成。它强调解体观点,描画了事物的构造干系和运动方式。假如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峙一致学说,则五行能够说是一种原始的平凡体系论。中国西周末年,已经有了一种朴实唯物主义观念的‘五材说‘。从《国语·郑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在战国晚期邹衍提出了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惟(用来讲明王朝统治的趋向),且已把胜(克)、生的次第牢固下来,构成了事物之间互相联系关系的形式,自觉地表现了事物内部的构造干系及其全体掌握的思惟。到汉朝,董仲舒又把五行付与品德寄义,以为木为仁,火为智,土为信,金为义,水为礼。
天地:六爻之数,开展变更。
辞海称:天地乃东、南、西、北、天和地,意指全国。天地是指地支相合,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六爻是我国传统猜测办法的一种,每每和八字同等论。叫六爻根本是民间遍及的叫法,它的别号另有“火珠林猜测”“纳甲猜测”“周易猜测”等,书籍上多称之为周易猜测。六爻所以叫六爻根本上是从形上叫来的。卦成后,它有六个爻位,因为动静差别的缘由,变更也就良多了。易有六十四卦,一卦有六爻。卦由于爻动又分主和变等,所以六爻的演变的繁复是不逊于八字的。六爻成卦的办法也交多,在妙手处更是随便而为。如:款项起卦,以蓍草起卦,声响起卦,名字起卦,方位起卦等等,凡是成有数,尽皆可为,按照成卦的表现,从象理数占上动手,依爻与爻间的生抑制化就可以推算寰宇人世任何事物了。
七星:七政之数,吉星晖映。
我国古代辨别把它们称作: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玄门称斗极七星为七元解厄星君,居斗极七宫,即:天枢宫贪狼星君、天璇宫巨门星君、天玑宫禄存星君、天权宫文曲星君、玉衡宫廉贞星君、开阳宫武曲星君、摇光宫破军星君,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星为魁,构成斗极七星的“斗”,柄状三星辨别使——玉衡、开阳、瑶光。时节差别,斗极七星在天空中的地位也不尽不异。因而,我国古代国民就依据它的地位变更来断定时节:“斗柄东指,全国皆春;斗柄南指,全国皆夏;斗柄西指,全国皆秋;斗柄北指,全国皆冬。”
八卦:八卦之数,无量无尽。
八卦,亦称“经卦”。《周易》中的八种根本图形,用“一”和“--”标记,每卦由三爻构成;以“一”为阳,以“--”为阴。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注:因前提限定,不能实现称号标记)《易经》六十四卦皆由八卦两两相重构成。八卦来源于原始宗教的占卜。《易传》作者以为八卦首要意味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天然景象,每封又意味多种事物,并以为“乾”、“坤”两卦在“八卦”中占分外主要的位置,是天然界和人类社会统统景象的最初本源。八卦图有“先天”、“后天”之分,普通先天八卦图为体,后天八卦图为用。诸如天干、地支、五行生克等配置,均今后天八卦图作为布景参考。先天八卦图又称宓羲八卦图,以天地代表寰宇定位,构成中轴经线;以坎离代表水火为界,作为横轴纬线。相对于二卦阴阳爻相反,互成错卦。先天八卦数:乾1、兑2、离3、震4、巽5、坎6、艮7、坤八。后天八卦图又称文王八卦图,即震卦为肇端点,位列正东。按顺时针标的,顺次为巽卦,东南;离卦,正南;坤卦,西南;兑卦,正西;乾卦,西北;坎卦,正北;艮卦,东北。如意味骨气,则震为春分,巽为立夏,离为夏至,坤为立秋,兑为秋分,乾为立冬,坎为冬至,艮为立春。后天八卦数:坎1、坤2、震3、巽4、中5、乾6、兑7、艮8、离九。
九宫:大成之数,蕴涵凶恶。
九宫者,一白二黑三碧四绿五黄六白七赤八白九紫,奇门遁甲以之为地皮也。纵横十五以布势,二至回籍之所依,九宫乃奇门式盘之基本也。上承八门九星,盘绕八诈神君,列布三奇六仪,故九宫为后天奇门格式之承载体,为形为基,地承万物而载天也。汉朝徐岳《法术记遗》:“九宫算,五行参数,如同轮回。”北周甄鸾注曰:“九宫者,即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九宫”之法用之多端。汉朝时有“九宫占”、“九宫术”、“九宫算”、“九宫八风”、“太一下行九宫”、“太一坛”等,是于占、术、算、医、纬、建等方面的使用。郑玄注曰:“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常行于八卦日辰之间。曰天一,或谓太一。收支所游,息于紫宫以内外。其星因觉得名焉。故《星经》曰‘天一’、‘太一’。主气之神,行犹待也。四正四维,以八卦神所居,故亦名之曰宫。天一下行,犹皇帝出巡狩,省方岳之事。每卒则复。太一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宫。中央者北辰之所居,故因谓之九宫。九宫之道,通天彻地,变更一直,凡是人命之道、天人之理,无不尽涵此中。能识奇门九宫韵味,则知奇门之奇,实不离九宫之正;而奇门之神,亦于九宫平常之形中而藏也。遁甲之隐显、奇仪之进退、星神之出没、八门之开阖,无不本九宫而定也。昔大禹治水,布九宫以摄斗,衍九畴之文,洪流由是而治。三皇五帝乱世,无不本乎九宫之规律,此奇门九宫之大用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难道九宫之奕棋?千军万马,须入九宫沙场,然后乃可高奏凯歌也。欲入奇门而识遁甲,岂有不从九宫立定根底之理?
十方俱灭:闭幕之数,雪暗漂荡。
太古时期,智者宓羲,聪慧绝世,凭日月起落悟出天地之奥,从而起太极,定五行,创八卦,逐渐揭穿「天机」。十风雅向:上天、下地、东、南、西、北、生门、逝世位、曩昔、将来。释教谓东南西北及四维高低。《宋书·夷蛮传·呵罗单国》:“身光亮照,如水中月,如日初出,眉间白豪,普照十方。”南朝陈徐陵《为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菩萨之化行於十方,仁寿之功霑於万国。”唐韩偓《僧影》诗:“智灯已灭馀空烬,犹自光亮照十方。”释教谓十方无穷无际的天下。《无穷寿经》卷下:“佛告阿难,无穷寿佛威神无极,十方天下无穷无际不行思议诸佛如来,莫不称叹。”明叶盛《水东日志·衣和庵主》:“衣和庵主,苏州崑隐士也……有四偈,《咏藤龛》偈云:‘十方天下今朝宽,抛却云庵过别山。’”亦省作“十方界”。宋陈师道《观音菩萨画赞》之二:“愿我衆生,从闻反原;尽十方界,一观世音。”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大学·传第九章四》:“既顷刻不留,则一念初起,徧十方界,一切衆生,成佛已竟。”
文章《1-10数在易学中代表的意义》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