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民间,正月初六“送穷”是一种颇有特征的岁时习俗。顾名思义,它的寄意便是祭送穷苦人(穷神),欢迎财产(财神)。那末,这个穷苦人(穷神)究竟是谁呢?
相传穷苦人乃颛顼之子,他身段赢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即便有新衣服穿,他也不直接穿。而是用火烧出洞或者撕裂今后才穿,因而
“穷苦人”的名号便非他莫属了。
送穷之俗在唐宋时非常风行,大文学家韩愈(送穷文)中有载:“(仆人)三揖穷苦人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成心于行乎?’”唐墨客姚合也曾经写诗《晦日送穷三首》云:“年年到此曰,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即便过了宋朝,至清朝时,送穷穷之风依然不减。清人俞曲园《茶香室三钞·送穷苦人》有词云:“规劝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穷苦人。”
至于送穷的日期,宋陈元舰《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时称日期在
“人日”(正月初七)前一天,即正月初六。但是,(岁时广记)引《图
经》时又说:“池阳习俗,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穷九日,打扫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也便是说,送穷日为正月二十九。但《文宗备问》中又有:穷苦人“本逝世于正月终日”。这时候,送穷日又说在晦日,即正月的末了一天。
尽管对于送穷日日期的记录各有差别,难以定论,但有一点是配合的,那便是它们都反应了我国劳动听民遍及但愿辞旧迎新,送走昨日贫苦
困苦,欢迎重生富有美妙糊口的心思。
那末,送穷习俗详细的典礼是如何的呢?《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说:“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亨衢,以送穷。据韩愈《送穷文》记录,为穷苦人“结柳作车,缚草为船,“载糗舆粮,牛系扼下,引帆上樯”。这便是说,送穷时人们会为“穷苦人”预备好意味性的车船,给“穷苦人”带上干粮。将穷苦人送走,有之处还说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烧灼,并爆炒麻豆,使其发出崩裂声,寄意崩除了穷气,求得财气。
文章《正月初六是不是好日子 正月初六送穷是怎么回事?》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