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么是内丹?内丹意味着甚么?清末内丹学家黄元吉,有一段对于“动处炼性,静处炼命”的说话,对于身心修炼颇有启示和协助。他说:“古人云:‘动处炼性,静处炼命。二语已包含人命双修之要,独惜人不知耳。’”接下来他便对于此作了详细阐明。(引文均见《乐育堂语录》)本文拟对于他的阐明,再作一些阐释。
1、对于修性和修命
甚么叫性?甚么叫命?性是指人的灵明慧觉,命是指人的气血身躯。性便是心性、精力;命便是性命、躯体。《人命圭旨》说:“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谓之命?先天至精,一气氤氲是也。”又说:“性之造化系于心,命之造化系于身。”人的人命实践上便是精力与躯体的联合体。性是命的主宰,命是性的根底。为此,我们既要注重精力、心思方面的炼养,也要注重心理肌体的炼养。
人命双改正是内丹功的根本炼养准绳。北宋出名羽士张伯端说:“道家以命宗立教,故详言命而略言性;释氏以性宗立教,故详言性而略言命。”张氏以为二者均有失偏偏颇,故惟有人命双修最为上乘。这是内丹家的共鸣。内丹修炼不单请求六门紧闭,六根清净,完全与外部天下隔断,并且有牢固的时空形式和标准化的心思运演本领,但黄元吉说的“动处炼性,静处炼命”,却提出了一个与前者全然差别的修炼方法。
这类方法的最大特色,便是要在平常糊口当中,随时到处举行人命的修炼。这是将气功与平常糊口亲密联合起来之良法。所谓“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好像《入药镜》所说:“一日内,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
2、对于“动处炼性”
黄元吉说,“动处炼性”的这个“动”,“乃有事应酬之谓”。“要知此有事之时,便是勤奋修炼之时”。接着他便举行详细的讲解:“我于此时,视听言动,必求中礼;喜怒哀乐,必求中节;子臣弟友,必求尽道;衣服饮食,必求适合。如斯随来随应,随应随忘,已前不思,事后不忆。当前称物平施,毫无顾忌计较。”
别的,还要“对于境而有返勘之念”,“稍有念动欲起,人不责备于己,即己亦有不自安的地方”。黄元吉以为“我无欲而心自定,心定而性自定,炼性之功莫此为最。”黄元吉这段笔墨既提出了“动处炼性”的准绳请求,又谈到详细的心思操纵。下文稍作阐释。
一、“动处炼性”的准绳请求
从主体的主观角度看,“动处炼性”请求做到“视听言动,必求中礼。喜怒哀乐,必求中节”。所谓“视听言动,必求中礼”是指“有事应酬”时的一言一行,都要契合社会的标准,要恪守社会的根本法则。
一小我在平常处置各类事件的勾当中,如能随时留意“中礼”,这既能提拔本人的精力地步,且易于与他人调和相处,并遭到他人的尊敬和欢送。如许,便会天然而然地发生一种平和、安乐、愉悦之情。如许的心坎体验,恰是对于“性”的很好修炼。这是从思惟品德涵养方面提出的请求。“喜怒哀乐,必求中节”,则是从情感勾当方面提出的请求。
这句话源自《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当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意谓喜怒哀乐的感情尚未发作的时分,心坎是一种十分安静的根源形态,这就叫“中”。人们在处置各类事件时,不行防止地会发生各类心情变更,并在脸色、语言、步履诸方面表示出来。假如表示出来的心情,能契合法式常理,而且符合节度,这就叫“和”。
由于人们在“有事应酬”时,不免会发生各类心情,这时候最主要的是要把持好本人的心情,既要让心情的内在不违犯法式惯例,又要让心情的表示有所克制,合时适度。心情的失控,不单会严重毁坏本身的免疫力,并且还会形成人际问的不和,从而加重本身的心情失控。喜怒哀乐如能“中节”,便会一直坚持一种调和、安乐、淡定的心态。坚持如许的心态,即是对于“性”的很好修炼。
从人际干系方面来看,“动处炼性”请求做到“子臣弟友,必求尽道”。所谓人际干系包含亲情干系、伴侣干系和普通社会干系(包含共事干系和暂时的任务、事件干系)。在处置这些干系时,如能恪守社会根本的品德标准和各类法则,这即是“尽道”的表示。比方说,在亲情方面,要做到孝顺尊长,保护平辈,关心下辈;在伴侣干系方面,要做到亲热的关怀,热忱的协助;在普通社会干系方面,要做到诚信、礼让、宽大。如能做到这一些,不单提拔了本人的品德,并且还会获得他人的友善回馈。如许,心坎便会发生一种暖和感、满意感和安适感。如许的心坎体验,即是对于“性”的很好修炼。
从小我的糊口角度看,“动处炼性”请求做到“衣服饮食,必求适合”。这是强调一小我对于平常物质糊口的请求,该当适度,不要苛求,不要攀比,不要寻求时髦。如许,就可以一直坚持一种恬淡、安静的心态。反之,假如不加把持,一味寻求物质享受,将会使本人的精力天下卑鄙化,乃至腐化。一个妄想物质享受的人,其心坎天下是永久不行能宁静的。这其实是对于精力的摧残。所以说,把持物欲也是对于“性”的很好修炼。
二、“动处炼性”的详细心思操纵
上述“动处炼性”的几个准绳,这天常事件应酬时总的指点思惟和举动原则。在这个条件下,就详细场所而言,在心思操纵方面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随来随应,随应随忘”。它强调操持任何工作都要沉着、淡定,工作事后即要顿时把它忘记。要忘的完全,事后不再要回想当下发作的工作。这是由于,在处置工作时需求重复动脑子,如许大脑便会继续处于高兴形态,假如工作事后疾速予以忘却,便可让交感神经的张力下降,副交感神经的张力进步,中枢神经的按捺进程会随之加强,于是便能较快地规复宁静的心态。所谓“心定性自定”,这对于“性”的修炼是非常主要的。
待人接物,公道大度。黄元吉说,处置平常事件要“称物平施,毫无顾忌计较”。“称物平施”出自《周易》,原意为依据物品的几许,公道公道分给别人。这里强调操持任何工作都要做到公道、公道。“毫无顾忌计较”便是宽大大度的意思。一小我如能公道、公道地待人,绝不计较小我得失,便会获得他人的尊敬和欢送,人际干系和谐。如许,心坎便会充溢平和、愉快之感。有利于“性”的修炼。
及时举行自我检讨。黄元吉说,在平常处置事件时,要“对于境而有返勘之念”,“稍有念动欲起,人不责备于己,即己亦有不安的地方”。这是强调做任何工作,都要及时举行自我检讨,及时肃清私心欲念。这是高度自律的表示。如许便能不竭净化本人的心灵,不竭进步本人的操行和德行。
总之,在平常的事件应酬中,如能做到“随来随应,随应随忘”;如能做到待人接物公道大度;如能做到及时举行自我检讨,那即是很好的“动处炼性”。
3、对于“静处炼命”
黄元吉说,“静处炼命”这个“静”,“亦非不动之谓,乃无事而未应酬之谓也”。也便是说,这个“静”并非指人一动不动地坐在那边,而是指平常糊口中没有应酬时的形态。比方说一小我在看书,看电视,或者和家人、伴侣一同谈天,一起漫步。此时心态轻松、安闲。这个时分能够不经意地、天然地举行命功修炼。黄元吉说:“我能于无事之际,不管行住坐卧,总将一个神光下照于丹田的地方,务使神抱住气,意系住息,神情恋恋两不相离。如斯聚而不散,融汇一团,婉转生动来往于丹田当中。如斯日积月累,天然真气鼓鼓包抄一身表里,而河车之路通矣!”这段笔墨明白指出了“静处炼命”的几个修炼要点。
一、神光下照丹田
这是指意念默运内视野观照丹田(腹脐部位),让意念、内视野和丹田树立起前提反射干系。丹田为真气萌生、会聚之所,《难经》称之为“赌气之源”、“呼吸之门”、“十二经之根”。意念联合内视下照丹田,会不竭激惹丹田的气机,激起性命体的原能源。这是传统内丹功修持最主要也最根本的办法。
但内丹修持有严厉的时空限制,有标准化的心思操纵请求,而“静处炼命”则没有这些请求。它强调随便、天然,天天无事时,只需成心偶然地让神光沿着任脉经线下照丹田便可。它能够断断续续地做,它能够边看电视边做,也能够边聊边做。重在保持与积聚。
二、神息相依,来往丹田
黄元吉说:“务使神抱住气,意系住息……婉转生动来往于丹田当中。”这是指意念和蔼息相依相恋,牢牢联合在一同,不竭交往于丹田。详细地说,吸气时意念跟从气味,天然地、慢慢地由任脉经线进入丹田当中;呼气时意念随气味,又从丹田天然地、慢慢地由任脉经线向上端挪动。
这是让意念、气味同任脉经线、丹田树立起前提反射干系。实践上人们吸气时气体是经过气管进入肺泡,没有也不行能进入丹田。这是修炼时主体将吸气时的各类动觉(首要是膈肌降低和腹肌外凸时发生的动觉),整合成一道向丹田挪动的动觉挪动线,如许主体便会发生气味进入丹田的觉得。
人们呼气时,气体也是从肺泡经气管排出体外,这是修炼时主体将呼气时的各类动觉(首要是膈肌回升和腹肌内凹发生的动觉),整合成一道由丹田向任脉上端挪动的动觉挪动线,于是主体便会发生气味自丹田上移的觉得。神情如斯相依相恋,“婉转生动来往于丹田当中”,会不竭激惹任脉经线和丹田的气机,从而促使真气的萌生和会聚。
三、要加紧机遇,要日积月累
黄元吉对于门生说:“如斯炼命,一日十二时中又有几时不得闻?只怕生等不自打紧耳。”确实,因为惯性思想和惰性心思的影响,人们在平常糊口中会很不习气这类“静处炼命”。因而,思惟上必需有修命的紧急感。别的,“静处炼命”要想长工夫,获得精良效应,全在“日积月累”。
只需天天加紧机遇,或者神光下照丹田,或者神情相依来往丹田,不竭激惹丹田气机,如斯日积月累,“天然真气鼓鼓包抄一身表里”,当时真气便会从丹田主动经尾闾沿督脉回升至颅顶,再沿任脉降低回到丹田。如斯周而复始,轮回不己,这就叫买通河车之路,亦称小周天。
总之,如能在平常糊口中保持“内丹:动处炼性,静处炼命”,那即是另外一种方法的“人命双修”。
文章《炼内丹最高境界 内丹之学:动处炼性,静处炼命》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