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起名/正文

余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 余姓的来源

分类:起名作者:七度空间2025-02-25517

余姓的根源

1、根源有三。


一、源自姒姓。

帝尧之时,尧命颛顼帝的后嗣鲧管理大水,鲧采纳梗塞之法,九年治水不乐成。舜承继尧的帝位后,启用鲧之子禹来治水,禹改用引导之术,历经13年停息了水灾,封于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公元前2070年禹承继舜的帝位,树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封建王朝夏代,国号夏后氏,姒姓。夏代传十四世,十七王,曾经前后定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东,斟鄩,即今河南登封西北,安邑、山西夏县东北等地。至夏王桀时,于公元前1600年为上堂所灭,汤放桀于南巢,今安徽巢湖市北,子孙以禹时国号夏后氏为姓。夏禹以后分封之国有繇余,也作由余,厥后有余氏。

二、出自隗姓。

余,春秋时小国,出赤狄部,厥后裔以国为氏。狄,亦作翟,春秋前散布于河西、太行山一带的古民族。春秋时,逐步东徙,勾当与齐、鲁、晋、卫、宋、刑等国之间,与诸国有频繁的接触,因散布在北方故称北狄,后分赤狄、自狄、长狄三部。赤狄散布在山西长治北,与晋人混居,包含东山皋落氏、唐咎如、潞氏、甲氏、留吁、铎辰等部,春秋时此中一部份并于晋国。赤狄部余氏族,或者即留吁氏族,留吁人所居之地为夏禹后嗣由余国的旧地,留吁实为由余的近音异译而为。因而,中国的余姓来源于山西长治地域,其汗青最少有3000年。

三、来自外姓。

我国余姓比其余姓氏更早地发作与周边民族的交换和交融,出自山西正统的余姓实际上是中原族与狄族的混淆群体。南北朝期间,余姓中又发作了异族基因的流入,首要发作在南边。南北朝陈朝期间,江西新奉的溪族有余姓,溪族为那时南边武陵蛮的一分支,我国南边的很多姓氏与其有关。元代时,进入华夏的西域人中也有余姓,并在泸州构成了余姓富家,现今安徽合肥的一支余姓出自这支富家。

2、迁移散布,凑集地

余姓立姓以后,不断勾当在四川、陕西一带。秦汉今后,余氏族人东迁入居河南,后持续东迁于江淮地域,很快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在安徽新安构成出名的余姓富家。到了唐宋期间,余姓已遍及于长江流域地域,特别在闽赣浙鄂地域开展迅猛,奠基了本日的余姓散布框架。

宋代期间,余姓约莫有8万人,约占全国生齿的0.1%,排在第一百二十位今后。余姓首要散布于福建、湖北、江西、浙江、河北,五省余姓约莫占了全国余姓总生齿的80%,其次散布于河南、广东、江苏等。在宋代从前余姓的主体根本上已经南下江南了。

明代期间,余姓约莫有54万人,约占全国生齿的0.58%,为明代第三十五位大姓。在全国的散布首要会合于江西、浙江、福建,这三省余姓约莫占余姓总生齿的69%,其次散布于湖北、四川、江苏、安徽,这四省的余姓又会合了21%。江西为余姓第一大省,约莫占余姓总生齿的29.2%。宋元明时期,余姓的散布总格式变更较大,其生齿首要由北部向东南地域迁徙,全国构成了以赣、浙、闽为中间的余姓生齿凑集区。

3、郡望堂号

【郡望】

新安郡:晋太康元年(公元208年)改新都郡置郡,治地点始新(今淳安西)。相称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

下邳郡: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改临淮郡置国,治地点下邳(今江苏雎宁西北),辖地北至江苏新沂、邳县,南至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和靖江市。南宋时改成郡。

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置郡,治地点乌程(今浙江吴兴南),相称于今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县地。

【堂号】

“清严堂”:宋朝余元一,是朱熹最爱好的门人,最讲仁义明智信五伦,号“清严”。


“忠惠堂”:宋时余天锡是宰相史弥远的家庭教员。沂王无后,命天锡在王族里找一个比拟有贤德的幼儿作儿子。天锡给他找来了贵庄,便是厥后的宋理宗。理宗登基,封天锡为奉化郡公,身后谥“忠惠”。

4、余姓血型:

余姓人群的血型散布总的是:O型占35.8%,A型占29.8%,B型占26.3%,AB型占8.1%。

5、今世余姓的散布

今世余姓的生齿已达580多万,为全国第四十位姓氏,约莫占全国生齿的0.48%。自宋代至今1000年中余姓生齿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散布今朝首要会合于河南、江西、湖北、四川、广东五省,约莫占余姓总生齿的54%,其次散布于安徽、浙江、重庆、湖南、云南、福建,这六省又会合了32%的余姓生齿。河南为今世余姓第一大省,寓居了余姓总生齿的13%。全国构成了豫鄂、川渝云、粤湘、赣皖浙闽四块余姓凑集区。 ()

余姓在人群平分布很广,但不平衡。在河南东南、赣闽、皖浙大部、川渝鄂大部、云南、贵州西部、湖南北部、广东东部、广西西端、新疆西北,余姓占本地生齿的比例普通在0.72%以上,中间地域到达2.4%以上,以上地域掩盖面积约莫占了总疆土面积的19%,寓居了约莫58%的余姓人群。在河南中部、安徽北部、山东南部、苏沪、浙江东北、台湾、湖北西北、四川北部、重庆北和南两头、湘贵粤桂大部、海南、陕甘南部、宁夏、青海东部,余姓占本地生齿的比例在0.24%—0.72%之间,以上地域掩盖面积约莫占了总疆土面积的24.7%,寓居了约莫37%的余姓人群。


文章《余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 余姓的来源》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本文地址:http://www.deiguo.com/a/17333330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