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起名/正文

中华五大郡姓之一,郑姓是怎么来的

分类:起名作者:向往鹰的飞翔2025-03-03723
郑姓是我国陈旧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明第7位。郑姓的汗青已有三千多年,是一个典范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本日为您剖析中华五大郡姓之一,郑姓是怎样来的!

  周宣王封小弟姬友于郑,树立西周的末了一个诸侯国。姬友身后谥号为桓公。所以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郑桓公任周代司徒,主持教养,他目睹周幽王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冲突激化、内忧外祸交错,预见将要发作事变,便向太史伯讨教逃难的方法。郑桓公依据太史公的倡议,把家眷和主要财富安顿在虢、郐之间一个叫“京”之处,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作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舍身,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厥后,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前后功灭虢、郐,树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便是郑氏。


  家乘谱牒

  江苏:郑氏宗谱一卷、云阳郑氏宗谱二十卷、扶风郑氏宗谱四卷、兰陵郑氏宗谱三十卷、东山郑氏世谱八卷首一卷、萧山郑氏宗谱十二卷      浙江:镇北龙山郑氏宗谱十四卷首二卷末二卷、慈溪鞍山注重重建宗谱二十四卷、慈溪灌东郑氏宗谱十卷、兰溪郑氏宗谱十九卷     安徽:峰阳郑氏家谱不分卷、祁门奇峰郑氏本宗谱四卷、郑氏宗谱十三卷、桐城郑氏宗谱、桐西郑氏宗谱、礼节堂郑氏宗谱、郑氏宗谱一卷     福建:南湖郑氏宗谱、石井本郑氏宗族谱、石井本宗族谱、郑氏世代谱、桃源郑氏族谱二卷、桃源郑氏族谱、四城郑氏家谱、荥阳堂郑氏家谱      荥阳郑氏宗谱、岩镇郑氏迁出宗谱一卷、郑氏传家谱、续修白华郑氏宗谱、郑氏族谱、郑氏宗谱不分卷、郑氏宗谱一卷     1、郑姓流源     郑姓是现今中国第二十三大姓,在台湾是第十二大姓。     郑姓出自姬姓,发源地为郑国,是黄帝的后嗣。在中国的初期汗青上,郑姓曾发明过灿烂的功绩。五千多年前,轩辕天子以姬水为姓,定都有熊,厥后春秋期间的郑武公、郑文公也在有熊树立都城。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郑姓的血统鼻祖。黄帝的第19代孙姬昌是商代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灭掉了商代,树立了周代,成为周武王。所以郑氏便是周代王室的后嗣。      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为三等诸侯国的国君,国号“郑”,郑国降生。姬友因而被称为郑桓公。到周幽王的时分,郑桓公担当司徒的职务,主持教养。由于见到周幽王昏庸无道,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冲突激化、内忧外祸交错,预见将要发作事变,郑桓公就向太史伯讨教自保的方法,太史伯以为洛水以东,黄河以南之处地盘丰饶,交通便利。桓公听了太史公的倡议,把家眷和主要财富安顿在了那边。厥后,郑桓公逝世于“犬戎之乱”,虢、郐之间一个叫“京”之处,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作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舍身,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厥后,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前后功灭虢、郐,树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他的国人就用国名作为姓氏,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便是郑氏。

  2、郑姓鼻祖世系
  郑姓鼻祖世系如下:黄帝→玄嚣→峤极→高辛→后稷→不窟→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父→公季→西伯昌(周文王)→武王发→成王诵→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共王医扈→懿王燮→夷王燮→厉王胡→共和行政→宣王静→封姬友(郑桓公)于郑。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沦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留念祖国,接踵改姓为郑,自此,郑姓降生。     附:郑氏四支     3、迁移散布     郑氏最先的起源地是今河南省的荥阳市后到新郑市。在战国时由于韩国所灭,便散迁到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秦汉今后,郑姓已迁入临近地域,首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散布的首要地域。厥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搬家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富家,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肆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华夏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此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明清之际驰名民族豪杰郑乐成的先祖既是这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乐成;播迁至外洋,始于清代,现散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度。

文章《中华五大郡姓之一,郑姓是怎么来的》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本文地址:http://www.deiguo.com/a/177371092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