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算命/正文

丹道养生修炼秘诀 隐藏在周易丹道秘密,一阳来复

分类:算命作者:邪性洒脱2025-02-27892

“一阳来复”源自《周易》中复卦一阳五阴的非凡卦画,汉朝凡是和详细天时联络到一同。后因《周易参同契》的援用,影响到了外丹火候的挑选,终究又成为内丹修炼的一种形态术语。

音讯卦理论

“一阳来复”之“复”,毫无疑问,指的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复卦,复卦上坤下震,也便是《象传》所谓的“雷在地中(震为雷,坤为地)”,全卦上五爻都是阴爻,只有初爻是阳爻,这一非凡形态使它成为了后儒发明的十二音讯卦之首。

音讯卦来源

十二音讯卦虽属后人发明,但在《周易》原文中也有迹可循,剥卦《彖传》中说:“正人尚音讯盈虚”,丰卦的《彖传》中也有“寰宇盈虚,与时音讯”的句子。

但是《周易》原文中只有“音讯”二字,并未指明音讯为什么,且能否跟某些卦象有关。是汉朝的易纬,开展了音讯的观点。如易纬《稽览图》“唯音讯及四季卦当尽其日”,这短短一句话,供给了大批可供推理的信息。

首先由“音讯及四季卦”,可见那时音讯和四季两个观点,都已经和详细的易卦联络在一同;其次由“当尽其日”,又可见音讯卦和四季卦,也都已经和记日、记时联络在一同。

据《周易集解纂疏》的作者李道平所说:“音讯之义,盖已古矣。孟氏传其学,荀氏言之不能具,惟虞氏所注犹存其概。”这里的“虞氏”指的是三国时期的经学家虞翻,汉魏《易经》古注多已亡佚,只有只言片语保管了下来,此中虞翻《周易注》保存的内容相对于较多,幸亏清朝学者张惠言在《周易虞氏义》中已将虞注逐个摘出成书,贻惠后人。

其实《周易虞氏义》中大部份内容恰是摘自李道平所讲明的、唐李国运编辑的《周易集解》,张惠言在自序中已经言明。因而我们如今能看到的对于“音讯”为什么的描绘,最先也只能追溯到唐朝李国运编辑的《周易集解》中,只不过其所收录的是三国虞翻的说法,这一点是需求指出的。

虞翻在诠释复卦“重复其道,七日来复”一句以前的“收支无疾,朋来无咎”时说到:“谓出震成乾,入巽成坤。坎为‘疾’,十二音讯不见坎象,故‘收支无疾’。”这句话意思比拟具体明白,并且此中“十二音讯”、“不见坎象”等说法都和如今可见的音讯卦理论相合,可见虞翻之音讯卦,确凿无疑恰是真实的音讯卦。

音讯卦理论

经过张惠言对于《周易虞氏义》上节引文的具体诠释,我们就能完整了解音讯卦的详细内容:“由复历临,至泰反观,成剥入坤,为乾之音讯六卦。由构(‘构’字原书有误,据高低文判别,应为‘姤’字)历遁,至否反大壮,成夬盈乾,为坤之音讯六卦。凡是得乾、坤之卦八,震、巽、兑、艮卦各二,不见坎离。”此处阐述,即李道平所谓“近惟武进张氏言之最精”的内容,也便是说,李道平很认同张惠言对于虞翻音讯卦理论的诠释。

为了更直观地表示张惠言的说法,笔者做了下面这张表格:

乾之音讯六卦,前三卦复、临和泰,变更趋向是自下而上阳爻逐步替换阴爻。但是到了下一个观卦,却忽然变了。由泰卦变成观,四爻先由阴变阳,然后六爻都改动一次阴阳。接着由观而剥、而坤,五爻、上爻再顺次用阴爻代替阳爻。下面坤之音讯六卦,是和乾之音讯六卦相对于的反向变更,不用赘述。

十二音讯卦辨别为什么,向来并无甚么争议,恰是张惠言所列的这十二卦。和上文虞翻的说法相对于照,虞翻所谓“十二音讯不见坎象”,指的便是构成这十二个六画卦的高低两个三画卦中,并无坎、离两种,在这一点上,张惠言的说法也并无违和。但是“出震成乾,入巽成坤”这一句,却其实不契合。首要问题在于音讯卦的变更挨次,由泰而观、由否而大壮时,能否该当阴阳反转,假如不举行反转,音讯卦的摆列则为下表:

在这类状况下,“出震成乾”中的震能够诠释为复卦下面的震卦,而由复卦中的震卦开端变更,终究成为乾卦,恰是“出震成乾”。同理,“入巽成坤”中的巽,即姤卦下面的巽卦。如许一来,就完整可以对于应上虞翻的说法了。实践上也恰是在上图的条件下,所谓的“一阳来复”才干够具备非凡的意义。别的下文论及丹道著述时,也会供给撑持该图的新证据。所以下面的会商,我们直接先以第二张表格为准。

一阳来复及其意味

“一阳来复”是阳消阴长的第一步

联合上文音讯卦理论可知,复是由坤卦变成阳卦的第一步。在传统看法中,“乾健坤顺”,乾卦需求成为主导,而坤卦则以依从乾卦为美德。所以在阴阳消长的天下观下,由坤变为乾,是精确的变更。因而和纯阴之卦坤卦比拟,复象征着一阳初生,由下而上慢慢开端生长,而且终究肯定打败坤卦的群阴,成为纯阳的乾卦,因而虞翻有所谓“小人性消,正人道长”的说法。

复卦的“一阳来复”标记着这类公理变更的第一步,天然意义深远。固然“盈不行久”,因而也会有响应的、阳消阴长的时分,比方一阴生的卦,便是恰好和复卦相反的姤卦,初爻为阴爻,上五爻都是阳爻。姤卦的《彖传》中尽管也有“柔遇刚也”、“寰宇相遇,品物咸章也”等以一阴初生为条件引伸出的句子,但其意味意义,天然不行以与复卦的一阳生同日而语。

“一阳来复”与中国历法的联合

在《周易》卦爻的阐释史上,汉朝是各类理论发达鼓起的时期,此时卦爻也和良多别的的观点正式地联络起来,如五行说、纳甲说等等。复卦自身所对于应的观点,无一破例,依旧来自于其“一阳来复”的特点。在季候中,复卦对于应的是冬至,《汉书·五行志》记录“冬至阳爻起先,故曰复”,我们都晓得,冬至是一年中阳光最弱、白天最短的一天,但是这反而象征着,再今后开展,必定会是太阳回归,所以假如将这一天对于应六十四卦之一,前人天然而然地挑选了复卦。

大批易学册本中,又会以复卦来指代“建子”这个工夫点,其实建子便是冬至。《大易粹言》引郭雍《易说》“自夏至阳始剥,而于卦为姤。建亥剥尽,建子而一阳来复”。有建子、有建亥,可见此处是应用十二支树立了十二个节点,而始自夏至。夏至阳始剥,又是姤卦,而到建亥剥落为坤,履历六卦,可知夏至便是“建午”。

既然有十二支、有骨气,那末以十二音讯卦平分一年为十二份,这一点毫无疑问,只不过平分的办法,和如今通畅月份划分差别罢了。既然夏至是平分的最中点“建午”,那末平分的出发点“建子”,也便是和夏至相对于的冬至。因而在郭雍《易说》中,尽管思绪稍异,但依然是以一阳来复指代冬至的。

中国古代的历法,一度曾以冬至为一年的开端,上古期间中国曾经有过三种历法,夏正即如今的农历,殷正以如今农历的十仲春为正月,周正则以如今的农历十一月为正月。不只如斯,《尚书大传》记录:“周人以致日为正,殷人以日至后三旬日为正,夏人以日至后六旬日为正。”因而周正的正月一日,便是冬至这一天。

十仲春、十二音讯,看似完善的对于应,但这实践上和《周易》“七日来复”的原文发生了冲突,假如依照十二个月来对于应十二音讯卦,乾卦到复卦该当是七个月,而非七日。

“一阳来复”与“七日来复”


因而孔颖达在《周易公理序》中提出了贰言:“(江南义疏)至若复卦云‘七日来复’,并解云七日当为七月,谓阳气从蒲月建午而消,至十一月建子始复,所历七辰,故云七月。今案辅嗣注云:‘阳气始剥,尽至来复,时凡是七日’,则是阳气剥尽以后凡是经七日始复,但阳气虽建午始消,至建戌之月阳气犹在,何得称七月来复?”这恰是对于七日、七月发生的公道质疑,但是下文给出的诠释仿佛又有相称水平的让步:“故郑康成引易纬之说:建戌之月以阳气既尽,建亥之月纯阴用事,至建子之月阳气始生,隔此纯阴一卦,卦主六日七分,举其成数言之而云七日来复。仲尼之纬清楚,辅嗣之注若此,康成之说,遗址可寻。”

这段话的前半段,是以卦对于月的思绪,“建戌之月以阳气既尽”恰是五阴一阳的剥卦,“建亥之月纯阴用事”即坤卦,“至建子之月阳气始生”则是复卦一阳生,这三个例子,也依然属于十仲春十二音讯的诠释体系。然后为了到达否决七日即七月的目的,《公理》又引入了六日七辩白。

六日七分试图将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依照日子分派给六十四卦,使每卦有所代表的响应日子,这个理论最先见于汉朝纬书《易纬稽览图》,郑玄为之作注,也便是《公理》所谓的“郑康成引易纬之说”。《易纬稽览图》中说:“坎6、震8、离7、兑九,已上四卦者,四正卦,为四象。毎岁十仲春,每个月蒲月(按月字看成卦),卦六日七分。” 六十四卦中,坎、震、离、兑属于四正卦,代表四象,不算在内,剩下六十卦均匀分派三百六十五日,每卦约得六日七分。因而《公理》以为,所谓“七日来复”,指的是由坤卦至复卦,中心要履历六日七分,约为七日。

丹事理论中的一阳来复

守时候一阳来复

以一阳来复指代冬至,且为周历建子,这是儒家易学家们的主流观点。厥后一阳来复的所指更趋庞杂,首要归功于研讨玄门丹道的学者们。俞琰在他的《周易参同契发扬》中,举行了精练齐备的总结,他说:“复,一阳之卦也,律应黄钟。以一日言之,为半夜子。以一月言之,为月朔至初三半。以一岁言之,则斗杓建子之月是也。”一阳来复不只在一年中指冬至地点的建子之月,并且在一月中指月初、一日当中指半夜子时。背面两个工夫点,也都是阴气充斥,阳气渐生,很契合一阳来复特色的工夫。

俞琰这段话,是在诠释《周易参同契》“朔旦为复章第四十九”:“朔旦为复,阳气始通,收支无疾,立表微刚。”单看本章,仿佛还缺乏以断定这里指的是一阳来复,那末看一下背面几章,就确凿无疑了。第五十章首句为“临炉施条”,五十一章为“仰以成泰”,五十二章“渐历大壮”,五十三章“夬阴以退”,五十四章“乾健盛明”,辨别是复、临、泰、大壮、夬和乾,恰好契合阳爻渐长的音讯卦序列。如斯高度的同等性,必非偶合。

因而在丹道学者看来,冬至、月初(分外是朔旦第一天)和子时,均可所以一阳来复的工夫。一阳来复在丹道中为何如斯主要?

首先在外丹范畴,此时需求起火。彭晓说:“……故从子初起阳火也……鼎内受微阳之气,始造砂汞之基。” 相似的说法举不胜举,此处只引一句作为证实。并且火候的把握,也得遵照一阳来复的特点,《金丹大成集》中有一首口诀,记载了由复至乾,再至坤这个过程当中,火候的大抵变更:“复卦起潜龙,戊己微调未可攻。九二见龙,临卦主神通。今后炉中次序红,泰卦恰邂逅。烈火烧乾藉巽风,炼就黄芽并白雪奇功,还返归坤道始穷。”乾卦初九“潜龙勿用”,口诀的第一句恰是针对于复卦变坤初六为阳爻,成乾卦第一步而说的,这时尽管起火了,但只合微调,不能发起大火猛攻。履历了临、泰等卦以后,到了乾卦,这时候不单要施以烈火,并且要加之风力,口诀中的“巽风”即指乾后姤卦下面的巽,因而功成以后返回坤卦,全部流程竣事。

一日之一阳来复为子时,一月之一阳来复为月初,那末月初子时修炼起来,是否愈加事半功倍呢?前人也是如许以为的。别的非凡月份的月初子时,成效再次加倍,如冬至地点的十一月的朔日子时。别的另有一个非凡的工夫也被予以注重,即八月十五的子时。

《悟真篇》中明白说:“八月十五玩蟾辉,恰是金精干盛时。若到一阳来起复,便勘进火莫耽误。”宋朝的翁葆光诠释说:“八月十五恰是金水气旺之时,子时乃一阳来复之时,外、内二丹火功并进。”八月十五金水之气茂盛,子时又是一阳来复的时分,因而不管内丹仍是外丹,都合适在这个时分举行修炼。

身中自有一阳生

但是跟着丹法的提高,对于一阳生的诠释又有了开展,以致于呈现了下面这类阐释学上的风趣景象。

首先源自吕祖纯阳写过的一首《沁园春》丹词:“七返还丹,在人先须炼己待时。正一阳初动,中宵漏永,温温铅鼎光透帘帷。”“七返还丹”、“在人”、“炼己”阐明这是在讲内丹修炼,而“待时”、“一阳初动”、“中宵”则完整贴合了上文所述的一阳来复理论,因而吕祖实践上以为,内丹修炼需求等候子时一阳来复的时辰。

但是人称毗陵的道光紫贤真人薛式,在《丹髓歌》中诠释吕纯阳这首丹词时,以为:“炼丹不必寻冬至,身中自有一阳生。”也便是说,人身中天然可以感触到一阳生,由于究竟内丹的变更都在体内,具备必定的可控性,因而不用比及冬至行功。但是这一句诗中,只说了冬至,而未说起能否要恪守子时行功的规则,因而还并未直接违犯吕祖丹词的意思,但是他仿佛已经开启了后人否决守时的先例。

于是萧廷芝进一步发扬薛式的思惟:“宇宙在意手,万化生乎身。毗陵师曰:‘炼丹不必寻冬至,身中自有一阳生’,时中偶然之时间,刻中有刻之时间。”常常刻刻都有工夫,天然不单冬至、朔日,并且子时行功的规则也不用恪守。但是“一阳生”的景象依然存在,没有了详细的工夫点作为发生一阳生的必定根据,又怎样界说一阳生呢?


据胡渭说,那便是俞琰所谓的“弹指声中巽门豁开,而心觉恍忽之时”。俞琰这一段阐述是一种过于主观的描绘,其实不见于俞氏著述,只见于胡渭《易图明辨》所引。此中俞氏还犯了一个过错,以为“炼丹不必寻冬至,身中自有一阳生”这句话出自白紫清的《珠玉集》。

这禁不住使人疑心它的实在性,笔者经过比照句意,发明俞琰在《周易参同契发扬》中的确有相似的表述。即在诠释“发号顺季节,勿失爻动时”这一句原文时,有如下内容“地雷震撼巽门开,龙向东潭积极来。此身中一阳爻动之时也,此时暖气冲融,心觉恍忽,便堪进火,勿可缓也。”但是此句既然说“巽门”,又说“一阳爻动”,仿佛更合由乾至姤的变更,而非由坤至复的变更。

除了此以外,独一能证实俞琰供认“身中自有一阳生”的句子,只有《周易参同契发扬》中诠释“宗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时的“知‘炼丹不必寻冬至,身中自有一阳生’,而不泥乎年代日时之说矣。”因而可知他的理论并没能比萧廷之更进一步。

总之,尽管在详细感触和形态上有些难以掌握,但一阳生在内丹修炼中,必定属于最初的一个阶段。正如陈致虚在《金丹大体》中所说“一身表里尽皆阴,莫把阳精内里寻”,《人命圭指》又说“盖人之一身彻上彻下,凡是属有形者,不过阴邪滓浊之物。”人身有形之物都是阴邪的,修炼的目的恰是求得阳精,因而不难了解,复卦的一阳来复,在丹事理论中为何能成为主要意味。

一阳生需求如何追求?

那末一阳生需求如何追求呢?“大道无言非有问,失态忘象求铅汞。守中一物莫存些,专意身心要守定。呼吸一应便神清,六脉天然朝人命。精力灵魂各归元,至此身心寂不动。一阳生至二阳迁,只待温温行火今。”依据余洞真所说,身心守定、呼吸响应、灵魂归元,做到这些根底请求以后,也便是真正进入修炼之邪道的时分,才会有第一阶段一阳生的成绩,随之而来的是二阳迁等等。别的最初以要渐渐温火举行,这一点倒是和上文外丹炼制时的请求类似。

总之,一阳来复这个观点,尽管在内丹范畴中多被称作“一阳生”,但其开展进程正如本文所论,源自《周易》复卦之一阳来复,汉朝以后时被傅会指代天时,从而因《周易参同契》等书的说法而影响了对于外丹修炼机遇、火候的挑选,终究又成为内丹修炼的一种形态术语。它的开展的头绪和思绪是连接而明晰的。

文章《丹道养生修炼秘诀 隐藏在周易丹道秘密,一阳来复》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本文地址:http://www.deiguo.com/a/18743734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