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姓的根源
1、根源有二。
一、出自高阳。
《苏洵族谱》云:“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为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之子生重黎及吴回。吴复生陆终。陆毕生子六人,长曰矾,为昆武。昆武始姓己姓,厥后为苏、顾、温、董。”后苏氏繁殖于河南、河内,逐步成为人数浩繁的一姓。
二、自异族的改姓。
秦汉今后,北方部落逐步强盛,不竭南侵扩大,到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烽火连年不竭,华夏政权频繁更迭,北方民族大量进入华夏,华夏苍生南迁东移,北方汉人中开端融入了大批异族基因。参加苏姓群体中的异族首要有:汉晋时辽东乌桓部的苏姓人,南北朝北魏时鲜卑族拔略氏族,北宋时西夏党项族的苏姓人,金国女真族的苏姓人。不断到清代,满洲八旗的伊拉哩氏、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等族人改成汉族苏姓。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持久杂居,逐渐同化而成为本地的苏姓汉族。
2、迁移散布,凑集地
先秦期间,苏姓首要勾当地域在河南和河北,战国时此中一支南迁湖北、湖南,一支西奔陕西。秦汉代时苏姓已经向东播迁到山东,西部陕西的苏姓已开展成为王谢。晋朝时在东南的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南部的广东,已有了苏姓的脚印。唐代时苏姓移民四川,两次从华夏南下移民福建,移民中的苏姓在福建获得了不变的开展。北宋时苏姓进一步大量西进川滇,南下两广,并超出边陲进入越南、老挝、泰国。明清两朝苏姓屡次移民台湾,现在苏姓已成为台湾的大姓。
宋代期间,苏姓约莫有46万余人,约占全国生齿的0.59%,排在第三十三位。苏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苏姓总生齿的43%。在全国的散布首要会合于四川、福建,这两省的苏姓约莫占苏姓总生齿的57%,其次散布于陕西、河南、山东等省。全国已开端构成了以西四川、东南福建、北陕豫鲁为中间的三块苏姓生齿凑集区。
明代期间,苏姓约莫有37万人,约占全国生齿的0.4%,为明代第六十四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生齿纯增加率是20%,苏姓生齿增加为负值,比宋代净削减了9万。广西为苏姓的第一大省,约占苏姓总生齿的19%。在全国的散布首要会合于广西、福建、山东、广东,这四省苏姓约莫占苏姓总生齿的50%,其次散布于江西、安徽、浙江、河北、江苏、山西,这六省的苏姓又会合了35%。南边苏姓在这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开展,而宋代的苏姓大省四川在明代时生齿锐减。宋元明600余年,苏姓的散布总格式变更较大,其生齿首要由北标的东南迁徙,由西向南边迁徙。全国从头构成了南部桂粤闽和北方山东两大块苏姓生齿凑集地域。
3、郡望堂号
【郡望】首要有武功郡、扶风郡、蓝田县、河内郡、河南郡等。
1武功郡。战国期间孝公置,治地点今陕西眉县东。
2扶风郡。汉武帝太始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成扶风郡,治地点槐里。
3蓝田县。秦置县,再今陕西省蓝田县。
4河南郡。汉高帝二年置郡,治地点雒阳。相称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流及黄河以北原阳县。
5河内郡。春秋期间初汉之际置郡,治地点怀县。相称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域。
苏姓的堂号有武功、扶风、蓝田、洛阳、芦山、嵋山等。“嵋山”堂号典出宋代台甫鼎鼎的苏东坡。苏东坡是四川嵋隐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都是出名的文学家,同为唐宋时期古文八各人之一。人称东坡父子为“三苏”,有“三苏文集”传世。
4、苏姓血型:
苏姓人群的血型散布总的是:O型占35.4%,A型占28.4%,B型占27.9%,AB型占8.3%。
5、今世苏姓的散布
今世苏姓的生齿580余万,排在全国第四十一名,约莫占全国生齿的0.46%。自宋代至今1000年中苏姓生齿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散布今朝首要会合于广东、福建,河南三省,约莫占苏姓总生齿的38%。其次在广西、山东、河北、四川、台湾,这五省的苏姓又占了25%。广东寓居了苏姓总生齿的15%,为苏姓第一大省。全国构成了南边两广闽台、北方豫鲁冀、西部四川三块苏姓会合散布区。 ()
苏姓在人群平分布在粤琼桂闽台、云南大部、湘赣浙南端、四川南端、陕宁、甘肃大部、内蒙古中部、黑龙江北部,苏姓普通占本地生齿的比例在0.54%以上,此中中间地域可达1.3%以上,上述地域掩盖面积约莫占了总疆土面积的23.3%,寓居了约莫44%的苏姓人群。在云南东北和西北两头、川渝贵湘赣大部、浙江南部、青海东部、豫鄂、山东大部、晋冀京津、安徽北部、江苏北端、辽宁、内蒙古东部、黑吉大部、新疆西北,苏姓在本地人群中的散布比例在0.36%—0.54%,其掩盖面积占了总疆土面积的32.4%,寓居了约莫45%的苏姓人群。
文章《三个已灭绝的复姓 苏姓的来源》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