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易经的差别
不是一回事。易经有三本,周易是传世的一本。
依照南怀瑾的说法:
《周易》,是周文王在KUI里下狱的时分,他研讨《易经》所作的论断。 们儒家的文明,道家的文明,统统中国的文明,都是从文王著述了这本《易经》今后,开端开展下来的。所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这本书,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几个卦。
现实上另有两种《易经》,一种叫《连山易》,一种叫《归藏易》,加之《周易》,总称为“三易”。《连山易》是神农时期的《易》,所画八卦的地位,和《周易》的八卦地位是纷歧样的。黄帝时期的《易》为《归藏易》。
《连山易》以艮卦开端,《归藏易》以坤卦开端,到了《周易》则以乾卦开端,这是三易的差别的地方。说到这里, 们要有一个观点,如今的人讲《易经》,每每被这一本《周易》范畴住了,由于有人说《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丢失了、绝传了。现实上另有没有?这是一个大问题,能够说如今 们中国人所讲的“江湖”中这一套东西,如医药、堪舆,另有道家这一方面的东西,都是《连山》、《归藏》两种易学的联合。
《连山》、《归藏》之外,《周易》的自身这门学识中,有一个准绳亦叫作“三易”,意思是说《易经》包含了三个大准绳:便是1、变易;2、浅易;3、不容易。研讨《易经》,先要理解这三大准绳的事理。
(1)变易
第一,所谓变易,是《易经》通知我们,天下上的事,天下上的人,甚至宇宙万物,没有同样东西是稳定的。在时、空当中,没有一事、没有一物、没有一状况、没有一思惟是稳定的,不行能稳定,必定要变的。比方 们坐在这里,第一秒钟坐下来的时分,已经在变了,立刻第二秒钟的状况又差别了。工夫差别,环境差别,感情亦差别,精力亦差别,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中,非变不行,没有稳定的事物。所以学《易》先要晓得“变”,高档聪慧的人,不单知变并且能顺应这个变,这便是为何不学易不能为将相的事理了。
由这一点, 们同时亦理解到印度梵学中的一个名词“无常”。这个名词被一些释教徒把它渐渐地变为迷信的颜色,城隍庙里塑一个鬼,高高瘦瘦,穿白袍,戴高帽,舌头吐得很长,名“白无常”,而说这个“无常鬼”来了,人就要灭亡,这是迷信。实践上“无常”这名词,是一种佛理,意思是天下上没有一种东西能永久存在的,所以名为“无常”,这便是《易经》中变易的事理。 们中国文明中的《易经》,是讲准绳,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没有稳定的,非变不行,这是准绳。印度人则是就景象而言,比方瞥见一幢屋子盖起来,这屋子未来必定会倒,瞥见人生下来,也必定会病、会老、会逝世,这是看景象而名之为“无常”。
(2)浅易
第二浅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有很多事是我们的聪慧常识没有方法理解的。在这里发生了一个问题, 经常跟伴侣们讲,也能够说是哲学上的一个比照,寰宇间“有其理无其事”的景象,那是 们的经历还不够,科学的尝试尚未呈现,“有其事不知其理”的,那是 们的聪慧不够。换句话说,宇宙间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如许一件事,就必定有它的道理,只是 们的聪慧不够、经历缺乏,找不出它的道理罢了。而《易经》的浅易也是最高的准绳,宇宙间不管若何奇妙的事物,当 们的聪慧够了,理解它今后,就变为为平常,最平常并且十分简略。 们看京剧里的诸葛亮,伸出几个手指,那末轮番一掐,就晓得曩昔、将来。有无这个事理?有,有这个办法。前人懂了《易经》的规律今后,懂了宇宙事物今后,把八卦的图案,排在指节上面,再加之工夫的干系,空间的干系,把数学的公式排上去,就能推算失事情来。这便是把那末庞杂的事理,变得十分简化,所以叫作浅易。那末,《易经》首先通知 们宇宙间的事物随时都在变,虽然变的规律很庞杂,宇宙万事万物再错综庞杂的景象,在 们懂了道理、准绳今后,就十分简略了。
(3)不容易
第三不容易,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的,但是却有一项永久稳定的东西存在,便是能变出来万象的阿谁东西是稳定的,那是永久存在的。阿谁东西是甚么呢?宗教家叫它是“天主”、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萨”。哲学家叫它是“本体”,科学家叫它是“功用”。管它是甚么称号,横竖有如许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稳定的,这个能变万有、万物、万事的“它”是稳定的。
这是《易经》的三个准绳,先要理解。
——————————————————具体材料见南怀瑾《周易杂说》,书店都有卖。
文章《周易与易经的不同点在哪里 周易与易经的区别》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