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地道效应是根本的量子景象之一,即当微观粒子的总能量小于势垒高度时,该粒子仍能穿越这一势垒。按典范理论,粒子为离开此能量的势垒,必需从势垒的顶部超出。但因为量子力学中的量子不断定性,工夫和能量为一组共轭量。在很短的工夫中(立即间很断定),能量能够很不断定,从而使一个粒子看起来像是从“地道”中穿过了势垒。在诸如能级的切换,两个粒子相撞或者别离的进程(如在太阳中发作的仅约1000万摄氏度的“短核聚变”)中,量子地道效应常常发作 。
地道效应的发明编纂
美国固体物理学家加埃沃在超导电性研讨中获得的一个主要成绩,1960年实现。加埃沃把两块金属电极中心夹一层很薄的绝缘层(10—7厘米数目级)的构造叫做地道结。依据量子力学道理,电子能够经过如许薄的绝缘层,当给地道结两头加电压时就可以发生电流。对一个电极是超导体的地道结,当所加电压可以使电子能量超越其能隙宽度时,在温度远低于超导体临界温度的状况下,电子能够经过结,从而使电流蓦地回升。这即是超导体的单电子地道效应。加埃沃因为这一发明而与半导体地道二极管的创造者江崎玲於奈和约瑟夫森配合取得197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
文章《纳米材料的四大效应及应用 量子隧道效应》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