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本是阴阳家的著述,自孔子树立儒家学派今后,就成为儒家的典范。儒家的“六经”,莫不和阴阳家的思惟有其血统干系。阴阳家的思惟,树立在天文历法的科学根底上。制历授时,有日、月、时、岁、星、辰六物(见《左传?昭公七年》),因之儒家便有六经。因日而有《易经》,因月而有《尚书》,因时而有《诗经》,因岁而有《礼经》、《乐经》(礼乐不行分),因星斗而有《舂秋》。这些典范,或者经孔子收拾,或者为孔子著作,《易经》的哲理,有孔子而得以分析。
对于《易经》的教授,见于《韩非子?显学》:
孔子以后,儒分为八:有子张氏、子思氏、颜氏、孟氏、
漆雕氏、仲良氏、公孙氏、乐正氏之儒。
陶潜《圣贤群辅录》言之较详:
颜氏传《诗》,为讽谏之儒;孟氏传《书》,为疏浚致远之儒;漆雕氏传《礼》,为恭俭庄敬之儒;仲良氏传《乐》,为移风易俗之儒;乐正传《春秋》,为属辞比事之儒;公孙氏传《易》,为洁静精微之儒。世代冥灭,唯徒存其名。
韩非子和陶渊明所说,都是切口。从这里能够看出《易经》的文学抒发方法影响到法家和道家了。儒家八派之扬名,本于八卦。八卦中包括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暗示事物的冲突。事物的冲突又能够弓箭意味之。故子张为阳,子思为阴。阳为箭,阴为弓。颜氏为水,水当坎位。颜回名渊,龙跃于渊,回为复阳;孟氏为火,水火暗示习坎中有箭。漆雕氏为木,木可漆而雕之。仲良氏为土,土,徒也。仲良皆善射。公孙氏为谷,意在传种。乐正氏为金,箭发轻盈可乐。
《礼记?经解》:“温顺敦朴,《诗》教也;疏浚知远,《书》教也;博识益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与陶书比拟,仅《诗》和《乐》稍异。学者疑心陶书系傅会《经解》和《韩非子?显学》作伪,而托名于陶潜。在我看来,纵是伪书,也不能说是毫无价值。这位作者对《周易》和《诗经》切口的奥妙,确能深有体会。变动《经解》的两处意在使笔墨趋于显豁。“温顺敦朴”四字,言外之意为日、月、地,即寰宇人三才之道。“讽谏”二字,言外之意为弓箭,诗用之于“刺”。“博识”为张弓,“易良”为发箭。乐于五行属金,乐器属金,刀兵也属金。二者均可以收移风易俗之效。
汉初传《易》者,本于田何。《汉书?儒林传》说:
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肝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庄。
这也是以切口诬捏的教授体系,其秘闻是月的六象:月牙、上弦、月望、下弦、晦、朔。
汉朝经学有今文学和古文学之分。秦汉盛行的隶书谓之今文,秦从前的笔墨谓之古文,包含钟鼎铭文和六国笔墨。《易》学也有这类对峙状况。今文《易》立于学官,由博士(教官)教授,古文《易》只盛行于民间。
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易》有博士杨何,太史公司马谈曾经向他学《易》。厥后《易》学分为三派:施雠、孟喜、梁邱贺三家,宣帝时立于学宫。元帝时又立京氏《易》。盛行于民间的古文《易》有费直—派。
今文《易》立于学官,故有章句(课本)。费氏《易》无章句,只是以《十翼》解经。
《易经》尽管能够供卜筮之用,但荀子说:“善为《易》者不占”(《大概》)。这才是学《易》的合理路径,也才干契合作《易》者的但愿。善学《易》者,莫过于孔子。《系辞传》里,为何有很多条孔子说《易》的语录?不外用以树模,教人若何读《易》罢了。且举此中一则为例:
同人先号呲然后笑。子曰:正人之道,或者出或者处,或者默或者语。二人齐心,其利断金。其臭如兰。
这是孔子读同人九五所表达的思惟。爻辞是讲易代取得乐成。奴仆相亲,故能制胜。孔子洞察工作的实质,从中取得珍贵的经验。其思惟之高,言辞之美,至矣尽矣,蔑以加矣!
与此相反,汉朝的《易》学,却走上了一条正道。它不是向义理方面开展,而是向象数方面开展。象是天象,数是历数。用天象和历数举行占卜,就有龟和筮,从而龟筮术便是象数学。《易经》用筮,虽不必龟,但取法天象,故《系辞传》说:“易者象也。”《左传》(僖公十五年)说:“物生然后有象,有象然后有滋,有滋然后有数。”以言《易经》,则是物生然后有卦,卦有象;卦生然后有爻,爻有数。卦象的感化,好像龟卜;爻数的感化,在于筮占。
为了发扬象数的占卜感化,京氏《易》有卦气说,即六日七辩白。卦气说以六十四卦合营天圆,每卦得六日七分,举行占卜。又以十二辟卦(复、临、泰、大壮、夬、乾、妮、遯、否、观、剥、坤十二卦)合营七十二候,观察休咎。《易》学中又有爻辰说,以《易》卦的阴m六爻合营十二时候。东汉郑玄将它合营十二律,称为“纳音”,用以推验休咎。
《易经》的卦、爻辞都是谜语,《易》家不能完整揭穿答案,于是应用象数,便是阴阳的音讯、刚柔的比应、当位与否等等,虽不能探赜索隐,却能占验休咎。于是《易经》变为代数学。人们只是使用一些抽象的公式,其实不在意根究其详细的内容。因而,《易》无达占,也就视为固然。那些有血有肉的爻辞,一律归之于“神无方而易无体”了!“贤人立象以尽意”,象数派弃意而言象。象外生象,不行盘问。这类偏向,开展到三国吴人虞翻而登峰造极。清人惠栋的《易汉学》中有“虞氏逸象”一目,载虞翻对于八卦所取的象共三百三十一。惠氏说:“虽大概本诸《经》,然其授必有所自,非若后代向壁虚造,漫无依据者也。”可是,这类啰嗦哲学,必将惹起恶感,于是王弼提出自得能够忘象的主意,挽回舍本逐末的学风。
王氏以明理替代取象,令人从迷魂阵中摆脱出来,为之线人—新。这就为今后的《易》宋学开拓了路途。北宋程颐十分推许王弼的《易》学,其所作《易传》,本于王氏说者很多。
《易》汉学重象数,《易》宋学重义理,这只是就其主流而言,其实,与扬雄同时的崔篆所著的《易林》是一部自得忘象的伟大著述,此书不言象数时象数自由此中。目次学家列之于法术类,致使弃宝于地,干预者少,岂不行惜!至于王弼《易注》,论者谓其屏除了象数,这也不契合现实。他从前的经师所创造的《周易代数学》,不是成为了他解经的宝贝吗?
自王弼《易注》为唐人所重,为之作疏,汉《易》终于失传。唐李国运撰《周易集解》十七卷,采纳子夏、孟喜、焦赣、京房、马融、荀爽、郑玄等三十五家的著述,保存了很多《易》汉学的文献。自序称:“刊辅嗣之野文,补康成之逸象。”此书今存,版本甚多。
《易》宋学中,程颐《易传》不信邵雍之数,而以义理为宗。朱熹著《周易本义》,折衷言理言数二家之说。清康熙时所编《周易折衷》以朱书为主,辅以程传,并集各家《易》说,稍采汉、唐著述,大致以宋、明《易》说为多。
文章《周易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汉代《周易》与宋代《周易》》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