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起名/正文

李氏郡望跟堂号 路姓郡望堂号_阳平堂:以望立堂

分类:起名作者:幸福缺货2025-02-25770

  解读百家姓路姓。收拾路姓郡望堂号大全,阳平堂:以望立堂。路氏是一个多民族、源流的陈旧姓氏,在现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五十二位,生齿约一百零四万六千余,占全国生齿总数的0.065%摆布。

  路姓来源之郡望堂号

  郡望


  内黄郡:治地点今河南省内黄县。内皇历史文明久长,属中原文明发源地。四千五百年前,中原鼻祖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定都并埋葬于此;距念三千多年前,富商王朝的第十代王太戊、第十三代王河亶甲、第十四代王祖已均前后定都于内黄毫城,约百余年,称相土或者故殷城,早于安阳殷墟;是春秋期间伟大大的政治家、变革家商鞅,南北朝期间冉魏天子冉闵和唐朝大墨客沈全期的故乡;是秦二世三年(甲午,公元前207年)楚霸王项羽夺军救赵“破釜沉舟”之地;是宋朝民族豪杰岳飞童年时期寓居念书之处。汉代期间,其地置内黄县。曹魏期间,称黄河以北为内,黄河以南为外,故有内黄、外黄之称。黄河南岸有外黄和小黄,黄河以北称内黄。1999年,内黄县辖四个镇、十三个乡。到2000年,内黄县辖六个镇、十一个乡。


  阳平郡:汉代置郡。治地点元城(今河北台甫)。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地点陈留(今河南开封)。当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域。北魏期间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襄城郡:南北朝时北魏于县境置钟离、襄城、陈阳、石马诸县,辨别属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关镇为那时的襄城县治,今后历为州治、县治。治地点襄城(今河南襄城)。


  安宁郡:汉武帝西汉代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称于今甘肃省平凉地域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齐心、固原等地及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又有安宁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宁郡。东汉期间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废安宁县。十六国早期再置安宁县,并为郡治。东晋期间又移治安宁(今甘肃泾川)。隋、唐两朝期间的安宁郡即泾州。唐代后期曾经改成保定郡,县亦名保定。金国期间为甘肃省泾川县,为泾州治所。元代期间曾经以陕西安宁堡为安宁县。中华民国 初期,为留念陕北赤军和苏区创立人、中国工农赤军出色的批示员谢子长义士,在中华民国 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子长县,移治所到原县东部的瓦窑堡。


  东阳郡:西汉期间置郡,三国期间孙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会稽郡置东阳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华分城区,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金华市一带。以郡在瀫水(今衢江)之东、长山之阳得名。金华设立郡府建置自此始。东阳郡属扬州,领长山(今浙江金华婺城、金东、兰溪)、乌伤(今浙江义乌)、永康、吴宁(今浙江东阳)、丰安(今浙江浦江)、太末(今浙江龙游)、新安(今浙江衢州柯城、衢县)、定阳(今浙江常山)、平昌(今浙江遂昌)九县,治设长山。南朝梁绍泰二年(丙子,公元556年)置缙州,陈天嘉三年(壬午,公元562年)撤州,东阳郡更名金华郡,郡名金华自此始。隋朝开皇十三年(癸丑,公元593年)改置婺州。故城区有婺城之称,后历为州、路、府治和专署驻地。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东阳郡。唐代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东阳郡置婺州,并于信安县(今河南新安)分置衢州。唐代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婺州为东阳郡,唐代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婺州,不断沿续到宋、元期间。元代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成婺州路,元代至正十八年(辛巳,公元1358年),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更名宁越府,元代至正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成金华府。明代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金华府领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八县,故有“八婺”之称。


  河南郡:秦代期间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成河南郡,治地点雒阳(今河南洛阳),当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流,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域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域,辖二十二县,大抵相称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期间既都洛阳,为进步河南郡的位置,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代期间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代期间的河南郡。元代期间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期间均为河南府。中华民国 期间建为河南省,不断持续至今。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践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当局地点的地区行政大区称呼,“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始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地点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地点长安(今陕西西安),当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更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成京兆郡,今西安,部属五县,除了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减少。十六国至南北朝期间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接踵定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配置京兆郡(或者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期间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更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四周的京畿地域,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都门及其左近地域。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者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成万年)等二十余县。唐代今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开展遭到必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主要之处性城市。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定都之地无关,当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域。北洋当局改顺天府为京兆处所,府尹为京兆尹,契合金朝从前“京兆”之意。中华民国 当局建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颍川郡:战国期间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治地点阳翟(今河南禹县),当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一带地域。东魏期间迁治颍阴(后为长社,今河南许昌)。隋、唐两朝为许州颍川郡。


  堂号

  阳平堂:以望立堂。


  内黄堂:以望立堂。


  陈留堂:以望立堂。


  襄城堂:以望立堂。


  安宁堂:以望立堂。


  东阳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颍川堂:以望立堂。


文章《李氏郡望跟堂号 路姓郡望堂号_阳平堂:以望立堂》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本文地址:http://www.deiguo.com/a/19650345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