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姓,中华姓氏之一。劳氏家族的得姓,与一个地名——崂山有关,崂山别名牢山,崂山古时称劳山。是山东的一座名山,位于胶州湾东岸,也便是即墨县的东南,是出名的景色胜地。相传秦始皇时术士徐福(徐巿)带领3000童男童女出海访仙,求永生不老丹,便是从这里出海的,又返。劳氏,根据《元和姓纂》上记录,恰是由于其先祖寓居在此地,以地为氏而得姓。这个起源于山东劳山的家族,一贯以渤海为繁殖中间,全国各地的劳姓人家的故乡便在这里。王谢居武阳郡(今河北省台甫县东)。
浙江的杭州市、慈溪、余姚、宁波、金华市、龙游县等,劳姓蛮多。
据浙江余姚市公安局2012年6月统计,全市户籍生齿中有劳姓2878人,居各姓生齿第67位。
迁姚鼻祖:劳荣,宋时南渡搬家余姚县烛溪,元朝时厥后裔劳德赐再迁孝义乡(今属慈溪市周巷镇)、云楼乡乐安湖(今属马诸镇)。
中华民国 《孝义劳氏宗谱》:
封面作“余姚孝义劳氏谱”,扉页题“孝义劳氏家乘”,书口及目次作“余姚孝义劳氏宗谱”,十六卷首末各一卷,十册,中华民国 三年(1914年)申锡堂木活字本。十六世孙劳志涌主修,十八世孙劳尔骏(有声)编辑。是谱共印十六部,以“东海肇基余山传道耕读家风子孙永保”编号,还有草谱一部,上海藏书楼藏“家”字号。
卷首序、凡是例、修谱诸人落款,卷一合同、章程、族箴、建祠修祠筑圩助资义塾助产诸人记名,卷二诰命、遗书序、行状、县志传记,卷三祖传、节孝传,卷四祠录汇编,卷五两旧谱世系前图、五房总世系图,卷六至十六世系图,卷末联额、藏谱小记、跋。
孝义劳氏鼻祖为元朝劳德赐。卷首《旧谱凡是例》略云:“吾劳氏以迁姚论,当以驸马为大批。自迁孝义论,则当以德赐公为大批……劳氏在姚者,烛溪、冶山、孝义三大支,而谱内烛溪、冶山但附注其始分之祖,明有所专也。”
孝义劳氏宗谱初创于清康熙间。《新修凡是例》略云:“我族谱创于清康熙间菽隐公,榆轩公谱多本之,原书今不行得,其存者惟乾隆间榆轩公谱,道光间俟斋公谱,光绪间剑龄公谱,一续再续,各自成帙,兹汇辑三谱合为一编……自孝义鼻祖至三世复为一图,自三世分五房,因以友1、友2、友3、友6、友七公冠各房之首,次序编纂,以便稽考。”现存乾隆五十一年家谱十卷,劳祖姚修、劳琛(榆轩)编,河北大学藏;道光十一年家谱十二卷,劳训行修、劳镕宜(俟斋)等编,上海藏书楼藏;光绪六年家谱十卷,劳春荣修、劳铭之(剑龄)编,上海藏书楼藏。据《中国度谱总目》载,国度藏书楼、河北大学等还藏有中华民国 廿五年修的劳谱十六卷首末各一卷,劳崇升主修。
排行歌:祖训贻仁,崇经昭艺,修齐均平,遐迩咸备;绳检身心,周祥视履,美储席珍,品占国器;人怀雅诵,士兴贤达,谨申庠序,赞襄朝廷;门风惟远,绍述爰章,绍闻德言,光裕典常;慎终如始,端本培原,行藏适志,体用攸存。
族箴四条:劝孝,劝悌,劝耕,劝读。
孝义劳氏宗祠创立于清康熙初年,后屡次修缮,根本上是先修宗祠,再修宗谱。卷末录有申锡堂联额约四十幅,此中有客星隐士陈梓撰联二幅:“蜀国登庸尚书名看重史,银砂通利运使惠普百姓”、“江浦临清沾恺泽,罗田遗爱颂碑铭”。
卷四有劳史史料多篇,如其门人桑调元、沈廷芳《余山先生遗书序》各一篇,桑调元《余山先生行状》及光绪《余姚县志》中的劳史传。
文章《余姚梁周线 劳氏起源(姓氏溯源余姚劳姓,迁姚始祖劳荣,宋时南渡迁居余姚)》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