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易经进修之:六五:敦复。无悔。 李国运《周易集解》: 候果曰:“坤为厚戴。故曰‘敦复’。体柔居刚.无应失位,所以 有悔。能自考省,动不失中,故曰:?无悔’矣。” 解说: 侯果以为,坤具备厚德载物的风致,这就叫作4‘敦复”。而此爻本为阴柔,但却居阳刚之位,又不能与二交构成阴阳对于应的干系,所所以会发生灾害的,但若能在变化中守住中位,如许就会消弭灾害。 王弼《周易注》: 居厚而屣中。居厚则无怨,屣中则能够自考。虽缺乏和体复之吉,守厚以复,悔可免也。 解说: 王弼把这一爻从象到辞合在一同讲。他以为卦辞中明白讲了厚德载物,而爻位又是中爻。如许,厚德载物能够消弭仇恨,而行在中位又能够自我省检。虽然尚未到达“休复"那样的吉利,但具有这些也就能免去灾害了。 程颐《易传》: 六五,以中顺之德处君位,能敦笃于复善者也,故“无悔’。虽本善,戒亦在此中矣。阳复方徽之时,以柔居尊,下复无助,未能致亨吉也,能“无悔”罢了。 解说: 六五这一爻,因为它是中爻,又是君王之位,能够厚徳老实而归复到善的地步,如许便是“无悔”的。并且,这一爻中自身也隐含了警戒的意思。当阳爻归复时.在它归复之初,以阴柔之德处于高贵之位.归复今后又没有其余阳爻来辅佐,这时候还不能形成顺遂和吉利。因而,兆辞仅仅是“无悔”。 朱熹《周易本义》: 以中顺居尊,而当复之时。敦复之象无悔之道也。 解说: 朱熹把这一爻当作是以中爻兼君王之位来作为归复的机遇。因而,这二象辞的使用,恰是消弭灾害的方法。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敗。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李国运《周易集解》: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c”虞翻曰:"坤冥为迷,高而无应,故?凶?。五变正时,坎为灾眚,故?有灾眚’也。”用行师。终有大敗。以其国君。凶。虞翻曰:“三复位时而体师,故4用行师?。阴逆不顺坤,为逝世丧,坎流血,故‘终有大敗’垢、乾为君,灭藏于坤。坤为番邦,故?国君。凶’矣。"荀爽曰:??坤为众.故‘用行师’也。谓上行师而距于初,阳息回升:必消群阴,‘终有大敗’。国君,谓初也。奉命复道,当从下升。今上六行师,王诛必加,故4以其国君。凶’也。至于十年,不克征。”虞翻曰:“坤为至,为十年。阴逆坎临,故4不克征?。谓五变设险,故帅师致,丧君而无征也。”何妥曰:??理固之道须进善纳谏。速而不复,安可信民以此行师?必敗蜻矣。敗乃思复,失道已远。虽复十年,乃征无所克矣。”案:坤为先迷,故曰:“速复Q”坤又为师象,故曰:“行师。”坤數十,十年之象也。 解说: 首先,我们来看看虞翻的观念。 他以为在《复卦》中的外卦为坤.因为它居于上,所以没有下卦的阳爻与它响应。这是形成凶的一个缘由。当五爻变时,则上卦为坎。坎有灾象,所以说“有灾眚"。阴本应顺坤之理,可是却与它相逆,这使阴爻有逝世丧象、流血象。形成了“终有大敗”的了局。坤为至,为十年。这是由于《坤卦?初六》有。“履霜坚冰至”.和《屯卦》中有坤象,卦辞中有十年。因为阴逆坤之理,所以有“不克之说。 其次,我们来看看荀爽的观念。 他以为宥众象,所以才说“用行师”。阳爻在回升过程当中必定会与群阴比武,成效是“终有大北”。当国君要再起邪道时必定要从下开端,逐步回升开展3而如今却是上爻用兵,如许就会形成国君凶的成效。 末了,我们来看看何妥的观念。 他以为管理国度的事理在于臣子要进善策,国君要敢于纳凍^假如是渺茫而不归复到邪道,怎样能够去统治苍生和调动部队呢?如许下去必定会失敗。失利了再想归恢复来的场面,收兵构兵也不会霸占敌方了。 另有,李国运的观念。 他以为坤的特色是“先迷后得主”.所以才有“迷复"的象辞。而坤又有师象,其年又为十年,如许就形成了“至于十年,不克征"的成效。 王弼《周易注》: 最处复后,是迷者也。以迷求复,故曰:“迷复"也。用之行师,难用有克也,终必大敗。用之于国,則反乎君道也。大敗乃复,量斯势也。蛋复十年修之,犹未能征也。 解说: 这一爻是归复的末了一爻,可见它是渺茫而至。在这类形态下去寻求归复,叫作“迷复”。把它用在征讨方面,也难以运用,更不会打败敌方。把用在统治国度方面,则会发生极不平稳的场面。在大敗以后,虽然又归复了,但仍是不能用来征讨。 程颐(易传》: 以阴柔居复之终,终速不复者也。速而不复,其凶可知。“有灾眚”,灾,无灾,自外来;眚,己过,由自作。跃迷不复善,在己别动皆差错,灾害亦自外所致,盖所招也。速道不复,无施而可,用以行师,则终有大敗,以之为国,則君之凶也a十年者,數之终。??至于十年,不克征”,谓终不能行。既速于道,什么时候而可行也? 解说: 程颐以为.阴爻原本便是懦弱的,但又处于复的尽头,到头来还渺茫不能归复。渺茫而不能归道,如许的凶灾便可想而知了。并且,在渺茫不能归复时,本人又有很多差错,灾害又从外来临,这都是本人招惹的。把这类情况去指点征讨,必定会失利;用来指点治国,就会形成国君的凶恶。在这个时分是有违于天道的。 朱熹《周易本义》: 眚,生领反。以阴柔居复终,终速不复之象,凶之道也。故其占如斯。以,犹及也。 解说: 朱熹以为,以阴爻的懦弱处于复的尽头,这是到头来不能归复之象,是凶的意味。
文章《古代易经学习之:六五:敦复。无悔。》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