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观卦•彖》曰:“观天之神道,而四季不忒。贤人以神道设教,而全国服矣。”这里说的“神道设教”是《文心•原道》篇的理论依据,是刘勰文学思惟的哲学根底。首先“神道设教”的思惟把形而上之道体与形而下之器用一致起来,以“天之神道为本体,以民之教养为功效”,表现了体用不贰的思惟特征。这与刘勰一方面要原道溯源,确立文章的本体渊源;另外一方面又要载道设教,发扬文学的社会感化的体用思惟完整符合。《原道》篇所说的“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道心惟微,神理设教”等,都是这一思惟的表现。其次,“神道”乃抽象之本体,所谓“道心惟微”,“神道难摹”,此中精义只有贤人才干心领神会。贤人经过画卦设象、敷章擒文来阐微显幽,明示全国,如许贤人就成为了原道设教的中介。刘勰在篇中也恰是如许阐述的,他把宓羲、孔子等儒家贤人看做是联络“道心”与文章,“神理”与教养的中介,以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提出了“道一圣一文”三位一体的文学思惟。第三,在《周易》中,“观”的思惟分外突出,“贤人以神道设教”的办法也是“观”。贤人上观神道,极深研几,故“四季不忒下观风气,体察情面,故“全国服矣”。刘勰承继了《周易》上观下察的说法,以为贤人“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从而创典立文,煽动全国。
弄清了《原道》篇的思惟渊源,我们就能进一步剖析刘勰是如何详细使用“神道设教”的思惟来阐述文学的体用问题了。纪昀在《原道》的题评中说:
自汉以来,论文者罕能及此。彦和以此发轫,所见在六朝文士之上。
文以载道,明其固然;文原于道,明其本然,识其本乃不逐其末。
这就通知我们:刘勰的髙明的地方在于他能盲目地对于文学识题探本溯源,把文学的来源回升到道的高度,以“天然之道”(“神道”)作为文章的存在依据,确立了文学本体论。
“神道设教”中的“神道”作为附着在占筮之经《周易》上的哲学思惟,另有鬼神迷信的奥秘颜色,但其首要寄义则是指寰宇天然的运转变更法则,包含了天道、隧道两方面的内容,即天然之道。《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意外之谓神”。寰宇变更、阴阳意外,故曰“神道”。《周易》中“神”字,除了了间或指“鬼神”、“神物”以外,大部份状况下都是指变更神速、幽微难测的天然之道。天然之道(“神道”)在运转中生出日月山水之丽象,著龟河洛之神物,此即“生生之谓易”、“寰宇之盛德曰生”的天然生成规律,前人谓之为:“天不爱道,地不爱宝,河出马图,洛出龟书,寰宇之大文章也。”贤人对于寰宇大文章“则之”、“效之”、“象之”,便发明出卦、画、言、辞之类的贤人文章。约而言之,贤人之文来自寰宇之文,寰宇之文源于阴阳变更,终究天然神道就成为了天文、地文、人文的存在依据,最高本体。刘勰使用这类“天然神道”的思惟,借《周易》“三才”之说,把天文、地文与人文、言文联络起来。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寰宇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周遭体分,曰月迭璧,以垂丽天之象;山水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寰宇万物,“形立则章成”,“声发则文生”,文章是寰宇万物自身的天然属性,道在创生寰宇万物的同时,也就创生了文,所以说天之日月、地之山水均是“道之文”;龙凤豺狼、云霞草木之类的动植之文也来自“天然”。那末,报酬“三才”之一,又是“五行之秀”、“寰宇之心”,其有文彩天然更不待言: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即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寰宇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化,天然之道也。(《原道》)
就像寰宇万物有形就有章,有声就有文同样,人故意就会有言,有言就会有文,这也是一种天然法则,所以刘勰说人文也是“道之文”。
如许由天、地而人,由天然之文而人文,刘勰就把文章的来源与寰宇的出世联络起来,为文章找到了本体的根据,树立了“天然之道”的文学本体论,用他的话说便是:“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太极”即“神道”,邵雍说:“道为太极。”(《皇极经世》)朱熹也说:“太极者,道也。”(《周易本义》序)先秦各家对于宇宙的最髙本体称呼各别:
“《易》谓之太极,《春秋》谓之元,《老子》谓之道”(阮籍《通老论》),但所指则一。刘勰借《周易》“神道”来立论,故曰“太极”。
假如说“神道”是刘勰文学体用思惟的上半截(立体),那末“设教”便是它的下半截(致用)。“神道设教”是《周易》天与人雷同,天然与社会同等思惟的归纳综合,《周易》以天然之道阐明社会法则,把寰宇人看做是并列的“三才之道”,再用“三才之道”构成各个详细的卦象,使寰宇人三者成为一个调和的一致体。
《易》之为书也,广阔悉备,有天道焉,有人性焉,有隧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三才之道也。(《系辞》)
通观《周易》卦象,无不以天然之道晓谕用世之理,所谓“天行健,正人以自强不断”(《乾卦•象传》),“地势坤,正人以厚德载物”(《坤卦•象传》),都是以寰宇运转的天然之道来唆使人事勾当应适应法则,教养全国人若何立品处世。刘勰对于《周易》“神道设教”、明体达用的思惟有明白的看法,他说“《易》惟聊天,着迷致用”(《宗经》),这正捉住了《周易》“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举)神物从前(指点)民用”的体用联合的思惟特色。为了进一步把《周易》的致用精力转到文学的社会感化上,刘勰援用了《系辞》“鼓全国之动者存乎辞”的观念,以此阐明文辞只需契合天然之道就可以鼓动民气,指点民用。刘勰非常注重文学的致勤奋能,他高度称誉贤人典范“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扬事业”的宏大社会感化,并从“政化”、“事迹”、“修身”三方面详细阐述了文章在社会糊口中的位置和感化。在《序志》中,他把“文章之用”视为“典范技条”,说“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根源,难道典范。”在他看来,后代文章由圣文派生而来,为文要在征圣宗经,像圣文(典范)那样最大限制地发扬文章经世致用的社会感化。《程器》篇说的“安有丈夫学文,而不达于政事哉?”“摘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把刘勰论文重适用的思惟推到了高峰。
对于刘勰借《周易》“神道设教”的思惟阐述文学的体用问题,《原道》赞辞作之很好的归纳综合,我们无妨照抄于此,以证前述:
道心惟微,神道设教。光彩玄圣,炳耀仁孝。龙图献体,龟书呈貌。天文斯观,民胥以效。
文章《周易是道家经典吗 《周易》与道教,“神道设教”与体用思想》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