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传统节日都搞不清来源,端五节只是此中之一。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合座。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到处都端阳。” 端五节,本名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端是“初步”、“初”的意思。初五能够称为端午。夏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仲春为卯,依次至蒲月为午,因而称蒲月为午月,蒲月初五就叫作端五。从史乘上看,“端五”二字最先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五,烹鹜角黍”。到了唐朝,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宋景为了谄谀天子,避“五”字的讳,将“端午”正式改成“端五”。 对于端五的来源,就史乘来看,停止六朝,共有五种说法:一说是留念屈原;一说是留念介之推,盛行于山西一带;一说是留念伍子胥,吴楚两地风俗;一说是留念曹娥,浙江会稽一带风俗;一说是祭“地腊”,玄门门生的习俗。 还有学者以为端五节是古代的儿童节,由于这个节日环绕儿童的勾当较多,比方给儿童挂香包、吃喜蛋、点雄黄等等。 这些说法都有必定的地区性和范围性。后端五节的内容为留念屈原一说传播最广。吃粽子、悬白艾、菖蒲、戴香草驱五毒、射柳是端五节传统习俗习气及勾当。主妇和孩子们爱好用丝绸之类缝制成小小的粽子、鸡心、葫芦、樱桃、桑葚和小猴、小虎外形的手工艺品,或者用丝线缠成小小的粽子,端五节时和香包一起,选出一两件挂在胸前。以为如许做能够防病,戴到端阳中午时,把它抛弃,称呼“扔灾”。 如今大都处所把端五节和屈原联络得最严密。屈原的故事是如许的:战国期间,楚、秦抢夺霸权,墨客屈原很受楚王重视,但是屈原的主意受到上官医生靳尚为首的保守派的否决,不竭在楚怀王的眼前诽谤屈原,楚怀王慢慢冷淡了屈原,有着弘远志向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按捺的愁闷悲忿,写出了《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
文章《端午节为什么吃糯米 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