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古易学有三易行世。如《周礼·春官》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九筮之名,一曰巫更,二曰巫咸,三曰巫式,四曰巫目,五曰巫易,六曰巫比,七曰巫祠,八曰巫参,九曰巫环。——以辨休咎。”郑玄于周礼注称:“连山似山出内(纳)气也。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此中。”贾公彦疏曰:“连山似山出内(纳)气也者,此连山易,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纳)于山,故名易为连山。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此中者,此归藏易以纯坤为首,坤为地,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中,故名为归藏也。郑虽不解周易其名‘周易’者,连山、归藏皆不言地号,以义名易,则周非地号。以周易以纯乾为首,乾为天,天能周匝于四季,故名易为周也。”
周易既表“天能周匝四季”,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先天八卦以纯乾为首表万物之体,后天八卦则以离日代天,行四季之用。如斯,易经虽唯一八经卦,但其摆列方法却有四种,且六十四卦卦名、卦象、卦理类似而卦序各有异。
众所周知,先天八卦乾上坤下,后天八卦离上坎下,但对连山、归藏的详细内容却众说纷繁。实践上,三易之说,虽见之于周礼,却不被录于《汉书·艺文志》,在近代疑古之风风行的状况下,早有人疑心两者系后人伪作。天然,万物皆有命运,连山、归藏之失传与周易之成为六经之一的传世自有其定命。然连山、归藏虽失传却不曾淹灭,它一方面在“礼失求诸野,易失求诸民”的民间法术中隐藏踪迹;另外一方面,随同着近代以来考古的鼓起,出土文献的纷至沓来它们亦开端渐露其真容。更加主要的是,“易与寰宇准”,寰宇恰是以无言之教将连山、归藏之卦象昭然于寰宇。
如本文开首所引《周礼·春官》之言所提醒,连山、归藏、周易皆是古代筮人所使用九种占筮办法的理论根据。既然事物休咎必定,那末三易之间必定相互雷同,只不过在由部份推至全部的过程当中所安身的事物开展阶段有异罢了。
我们晓得,报酬寰宇之心,万物皆备于我,事物的休咎皆是环绕人的坐标点来断定。以我之所悟,既然人生活着,于空间言即头顶天脚踩地,于工夫言白日红日当头夜晚明月高悬,由之才有了周易中先天八卦的乾天坤地、后天八卦的离日坎月作为高低当中轴,那末连山易极可能描绘的是人身后艮山居上为坟头、兑泽位下为泉台之象,而山泽高低相连所通之气潜伏地影响人间间的休咎休咎,所以连山易实是地舆堪舆之术;而归藏易极可能描绘的是神识入母体和胎儿孕育的形态,在作为母体的坤卦中,胎儿唯有头部冲下才干倒置而出,人若坚持此坤上乾下的地天泰形态,则必定能性命力新鲜,根深蒂固,能够持久,所以归藏易应是永生久视之术。人与阴宅、母体是一种相对于静止体用合一的干系,而人活着间行则有动静体用之分,所以,“连山易、归藏易用七八,以稳定为占,而周易用九六,以变成占”。
连山、归藏、周易三易环环相扣,构成事物开展的环形链条:山泽相感赌气,气入母体孕育而生出有形之物,有形之物经由开展末了沦亡重归于山泽。三易如三坟将事物开展之易理包括殆尽,“三皇邃古书亦谓之三坟,一曰山坟,二曰气坟,三曰形坟”。三易又作为夏商周三代政纲之本在中汉文明的汗青沿革中前后展示。
依照史记所载,夏以禹革新江山地舆为始,天然其礼乐刑政以连山为则;夏宗人统,尚忠,忠者,同心专心也,恰是艮卦为万物始万物终之意。商代鼻祖契是其母简狄吞燕卵有身而生,恰是乾圆入坤体之象(此为从八卦角度的诠释。从五行角度的诠释见我的《“天命玄鸟”与“蚩尤蛊乱”》一文。),天然其礼乐刑政以归藏为则;商宗地统,尚质,质者,朴也,人从母体中光秃秃地来到凡间,朴之极也。周代鼻祖弃是其母姜原脚踩伟人足迹而觉身子震撼后有身生之,此恰是后天八卦“帝出乎震”,震为足动之象,天然其礼乐刑政以周易为则;姜原始觉婴儿不吉而弃之,后见牛马飞鸟庇护之而复捡回,故名之以弃,此传说暗喻人离开母体后需于寰宇间自强独行的形态;而周宗天统,尚文,离日丽天,光照凡间而生班驳的纹像。
三易由三代政纲又进一步下潜为先秦诸子墨道儒思惟之泉源活水。连山易中上兑下艮为泽山咸卦(本文的研讨建基于连山、归藏与周易之间在卦象卦理上具备类似与雷同的地方的认知。在连山、归藏文献不彰的状况下,只能以周易的卦象卦理来诠释墨家的连山思惟和道家的归藏思惟。),咸者抒发的是人伦起始,少男少女间天然的无等差的感到之爱,回升到政治则为“贤人动人心而全国和平”之象。墨子则将其诠释为“兼相爱、交相利”,咸卦中下互卦为巽风为来往为兼,而上互卦则为所兼之爱与利,即乾阳也。而咸卦感到的成效则是高低同心专心兴利除了弊,故墨子又有“尚同”之说。
与泽山咸卦相反的则是上艮下兑的山泽损卦。损者,减损也,墨子以“节用”、节丧”释之;又损卦上艮为止,下兑为杀伐为乐,故墨家又有“非攻”、“非乐”之说。
连山易本在描绘人身后的形态和对人间间的影响,所以墨家思惟固然“明鬼”,以为鬼神能赏贤罚暴、无所不能,祭奠实有须要,“上以教鬼之福;下以合欢聚众,取亲乎乡里”。
而墨家思惟中的天志、横死学说其实其实不抵触:一方面,艮为止,代表事物之界线范畴,既然连山易以艮居天位为首,所以所划之界线天然为天志;另外一方面,人在天志范畴内又不是无所作为,徒以命运转事,而是如艮卦所示相的返身修己、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动静不失当时。由之,墨子言:“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其规则以度全国之周遭,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
道家主意道法天然、无为而无不为,实因归藏易中以坤居天位为首,上坤下乾,坤性本顺,地天交泰而能小往大来。而道家形神兼养,知雄守雌,复归于婴儿又是意在将本人置身于作为母体的道当中,受其孕育。
当孔子言“天何言哉?四季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之时,其所抒发的则是周易后天八卦的天道盛行的地步。而孔子之“仁”实本于后天八卦“帝出乎震”的生物之德,而震木生离火,此离火外化为礼,内化为心,又是荀孟思惟的天然之源。
儒家思惟的天人地步是朗朗天地、昭昭日月,与墨家的山陵、道家的母体所代表的幽明天下殊异。当中国汗青行至汉武帝免除百家独尊儒术之时,儒家和周易之阳气大盛,天然逼得道家出仕、墨家灭亡,甚至连山、归藏二易也不能不隐遁于汗青的昏暗的地方了。
文章《李春生原创 ︳连山、归藏、周易与先秦文明》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本文地址:http://www.deiguo.com/a/19430125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