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根本观点
《易经》是一套标记体系,用卦象来代表详细事物或者特定形态,然后借卦象的组合与变更,指涉将来的开展。
《易经》别名《周易》,意即周代的《易经》。听说古代夏代有《连山易》,商代有《归藏易》,但皆已失传,没法讲究其内容。“易”字所指,除了了“变易、变更”,另有“不容易”与“易简”。所谓“不容易”,是说变更的法则是稳定的,比方“穷则变,变则通,公例久”这句话所描绘的状况是稳定的。又如四时不竭运转变化,但其春夏秋冬的挨次是稳定的。
至于“易简”,则以易为工夫,简为空间。易为乾卦,充溢无量的性命力,在工夫中生生不已;简为坤卦,具备无穷的容纳力,在空间中实现统统。这“变易、不容易、易简”三词是对于《易经》的开端了解。
由阳爻与阴爻所构成的三条横线,就组成了根本的八卦。为什么需求三爻?由于它们意味了“地、人、天”。厥后组合为六爻卦时,则由下而上每两爻代表这三才之一。要分外留意“由下而上”,这是《易经》画卦的法则。做人处世不也是如斯吗?底下的构造不稳,又怎能往上建立?
根本八卦是:乾(),坤(),震(),艮(),离(),坎(),兑(),巽()。这八卦的称号是特地术语,必需记着。古代有个背诵口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盌,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这八卦称为“经卦”,暗示根底之意。我们行将看到的“先天八卦图”与“后天八卦图”,都是由这八卦所构成,只是摆列地位差别罢了。
真正呈现在《易经》书中的是六十四卦。八经卦两两相重,就构成六十四卦,又称“重卦”,每卦有六爻。这些才是《易经》的主体。以乾卦()为例,六爻皆阳,在读法上,由下而上要念成“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初,二,三,四,五,上”代表地位。“九”代表阳爻。再以坤卦()为例,由下而上读成“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六”代表阴爻。
九为阳爻,六为阴爻,来由之一是:阳爻为奇数,积极,而九为动之极(1、3、5、7、九)。阴爻为偶数,主静,而六居偶数当中,为静之极(2、4、6、8、十)。来由之二是:在五个生数(1、2、3、4、五)当中,奇数相加为九,偶数相加为六。
因为六爻卦是由两个三爻卦所构成,所以有下卦(内卦)与上卦(外卦)之分。这两卦合成的六爻,代表六个地位,此中以“2、五”为佳,由于它们居于下卦与上卦的中位。居中则前有樊篱后有背景,也暗示言行适中,较为公道。别的,阳爻若在刚位(初、3、五),阴爻若在柔位(2、4、上),则较有益。这是“当位”的思索。
别的另有“乘承比应”。“乘”是上对于下,“承”是下对于上,阳上阴下较为稳妥。“比”是比邻,指临近二爻的干系。“应”则是指下卦三爻与上卦三爻的对于应地位,如“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如果一阴一阳则为正应,二者同为阴或者同为阳,则是敌而不该。正应能够相互撑持,较为抱负。
《易经》六十四卦,能够分为三十二组。每组都是相连的两卦(如乾与坤),它们之间的干系是“非覆即变”。“覆”是全卦由下而上全部翻曩昔,又称“综卦”;“变”是全卦六爻皆变(阳变阴,阴变阳),又称“错卦”。
不只如斯,每卦的中心四爻还构成了两个“交互卦”,或者皆称“互卦”。比方谦卦()的交卦是震卦(九3、六4、六五),互卦是坎卦(六2、九3、六四)。于是一卦共有四个经卦(高低卦与交互卦),在诠释每爻的“时”与“位”方面皆可供给参考。
总之,这些术语与各项细节都是为了协助我们了解卦辞与爻辞,从而理解本人在占卦中应采纳的合宜立场。
文章《《易经》的基本概念》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